井田间的径、畛、涂、道、路
西周以镐京为中心的渭水流域,经过几代人的开发经营,成为农业主要基地。特别是镐京和诸侯封国及卿大夫的食邑近郊,集中着大量肥沃的“熟田”。西周实行领主公田与农奴私田相结合的井田制,公田与私田之间、私田与私田之间,必须划分各种疆界。“疆界是通车的大路,或人行的小路。如大路通南北,则小路通东西;大路通东西,则小路通南北。大小路交错,象无数井字(春秋时楚国井衍沃,就是在平地上划疆界)。”《诗经·小雅·信南山》篇中“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就是指的田间疆界。各级领主有划分疆界的特权,《诗经·大雅·崧高》说:“王命召伯(召虎),彻申伯土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及《大雅·江汉》篇说的“王命召虎,……彻我疆土”等,诗中“彻”的意义是“通”,就是通大小道路。
西周时期田间道路的规制与水利设施的沟洫是相辅相成的。由于沟渠深宽不一,有大有小,故道路也随着有窄有宽,有长有短。《周礼·地官·遂人》载:“凡治野,夫(一夫百亩)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渠,渠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在遂、沟、洫、浍、川等宽深不一的水渠旁;有相应的径、畛、涂、道、路。径宽5尺(周尺,折今1.16米),为步道,通行牛马而不能行车。
关于“畛”和“涂”(途)的宽度,《周礼·遂人》郑玄《注》说“畛容大车”,“涂容乘车一轨”。乘车一轨为周尺8尺,大车一轨宽为多少则没有说明。乘车为四马驾驶,大车为驾牛的货车。西周车的轨宽是把轴头两端伸出毂外的部分一并计入,实际两轮之间宽不过7尺。而乘车的辕马之外,又有两匹骖马在辕前拽引,骖马没有轭的约束,身体向外侧倾斜,占的路面就比较宽。大车只有两头牛驾辕,占的路面就比较窄。为防止乘车的骖马逸出路外,“涂容乘车一轨”的路宽必须不小于8尺。而大车行速较慢,有7尺宽的路面,两轮就可通过。因此,畛宽应为7尺,涂宽为8尺。
道是井田间比较宽的干道,它的宽度大于“涂”,小于“野途”,是乡、遂通向城邑的路径,也是野途的分支路线。“道容二轨”,相对行驶的车辆可顺利通过。
路是井田间沿着大川旁边修建的干道,是穿行田野的官道。因此,“路”属于野途,容车三轨,联结着镐京和各个城邑。城乡道路体系,是通过野途把它们结为一体。《诗经·小雅·四牡》篇描述的“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就是井田间的“路”。西周对道路类型的划分,在中外道路史上也是最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