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词典博客 > 诸侯封国间相互交往的路线

诸侯封国间相互交往的路线

2023-11-28 10:57:00

周,本是商王朝统治下的一个方国,是由一个古老的“旧邦”发展而来的。周邦在发展过程中,不但受到商王的压迫、寇掠,而且也经常遭受西戎、狁的侵扰和威胁。周人自强不息,一方面委曲求全臣服于商,另一方面展开对西北游牧部落的战争。“王季”先后攻伐西落鬼戎、燕京之戎、余无之戎、翳徒之戎等部,成为商的西方一个强大的方伯之国。周文王时仍以主要力量对付西北的游牧部落,曾北逐狁。西攘混夷,在泾水上游兼并密(在今甘肃灵台县西)、阮(在今甘肃泾川县东南)、共(在今甘肃泾川县北)等小国,扩大了西边的疆土,加强了西北边的防御力量。接着,向周原的东侧扩展,在渭、泾之间建立毕邑。又渡过渭水,击灭渭水南侧、沣水西侧的崇国。到周武王时,灭了商朝。由于商的旧部族仍然作乱,加上周的宗室管叔、蔡叔与周公旦之间的矛盾,东方一些邦国起兵反周,引起周公领兵东征。直到周宣王、周幽王时,这种攻伐战争仍然是连绵不断。长达数百年的战争攻伐,先后开辟了多条道路。西周建国后,许多道路成了镐京通往封国间的野途。

除了军事攻伐路线外,也有邦国间的友好往来路线。

一、周原、丰邑间路线的开辟

周原、丰邑间的道路,是在周文王时逐步开辟出来的,它是关中西部、渭水北侧一条交通干道

周文王为报商王杀父(王季)之仇,誓志灭商。他先并吞了位于泾水中游的密、阮、共三个小国,才把主要力量向东转移。第一步在泾、渭交汇处西北侧建立毕邑,作为前进基地。第二步南渡渭水,攻伐崇图。

崇国的崇侯虎是商王的亲信,经常向商王密报周方国的动静,并进谗言,陷害周文王,害得周文王被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城北八里的羑河之畔)达七年之久。周文王为了除掉这一心腹之患,为灭商清除障碍,便用了极大的力量攻打崇城。

商末周初,盛行战车和车战。“战车是很笨重的,一乘车大约宽三米左右,全长也有三米左右。也就是说,一乘车要占九平方米的面积。因而,战车对道路的宽度和坚实度要求很高,当时的战役道路必须具有一定规模。

周文王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充实国力;为了便于军事攻伐,进退自如,非常注意开辟道路(据《诗经·大雅·皇矣》:“启之辟之”),并保持其畅通无阻(“其柽其椐”)。由于崇国城墙坚厚,文王的军队费时月余,三次攻打不下。为此,特制“临车”(一种可居高临下攻城的车)和“冲车”(一种可冲破城墙的巨型战车),才攻破崇国的都城。这样笨重的战车,能由周原或毕邑运到崇国都城附近,足见这条道路的宽阔坚实。周文王灭掉崇国后,在沣水西岸建立丰邑,由周原迁都于此。

西周建国后,又在丰邑东侧建立镐京,合称“丰镐”。丰镐是西周的政治统治中心,也是王畿之地的交通中心。周文王开辟的这条道路,成为丰镐通往毕邑、犬丘、邰城、召、周及西虢、散国的野途。

二、周原、丰邑通芮、虞、莘国的路线

周文王盛大的文治武功,不但引起商王的注意,而且得到邻族、邻邦的仰慕。位于渭水、洛水下游,黄河东、西侧的芮(在今大荔县东南)、虞(在今山西平陆县北)、莘(在今合阳县东南)三国,就是在周文王赫赫武功的感召下主动与周结好。当时虞、芮两国,在黄河东岸(今山西永济县一带)有领土纠纷,长期争吵不决,他们相约请周文王调解。虞、芮两国代表人分别由黄河、洛水之东进入周境,“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从这一段记载反映出:周邦有路通往洛水、黄河之东;周的境内田间有径,能互相让路。又有记载说,周的“王城面有三门,门有三途。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车由中央。男女分左右而行虽属夸张,但其交通秩序井然有序则是可信的。通过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周文王辖境内的城乡道路都很宽阔,整齐。

又据记载,周文王曾娶莘国有莘氏之女为妻。《诗经·大雅·大明》篇记述:“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洽即郃,洽水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即今郃阳县境内的金水。莘国位于芮国之北,均在黄河西岸。文王结亲的路线,是由莘国南下,入芮国境,然后由渭水北侧,沿今大荔、栎阳、高陵,渡泾水,至咸阳,即西周的毕邑。由毕邑西至周原的岐邑;南行至丰邑。

周文王出兵攻伐耆国即利用的虞、芮、莘与周友好往来的路线。《史记·周本纪》记述,在文王断虞、芮之讼后的第三年,“败耆国,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纣曰:‘不由天命乎!是何能为!’明年,伐邘。”耆国即黎国,在今山西长治市西南,距殷的都城(今河南安阳市)直线距离不过百余公里;邘(盂)国在今河南省济源县一带,周文王征服耆国、邘国后,在军事上形成了对殷的包围态势,给此后的周武王灭纣打通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西周建国后,关中东北部的渭水北侧、洛水东侧,仍有封国的采邑高陵、芮、莘、梁(在今韩城市南),及黄河东侧的韩(在今山西河津县东)、郇(在今山西新绛)、唐(在今山西翼城西)、魏(在今山西芮城北)、虞(在今山西平陆县北)等城市,由宗周丰镐通向这些城邑的野途,就是在周文王时期所开辟的道路基础上扩展开来的。

三、周宣王北伐狁达于洛水之阳的路线

商代与周的政治联系或军事寇伐;周太王、周文王的筹划伐商;周武王的观兵盟津及联合羌、庸、蜀、髳、微、彭、濮诸族,挥戈东进,灭掉殷纣王;周成王时的周公旦领兵东征,基本上都是沿着渭水、黄河侧畔的东方大道进行的。所以,西周初年以镐京为中心向各诸侯国辐射的交通干道,也主要是向东、西方向发展。镐京通向关中北部的交通干道,是周康王、周宣王时期开辟的。

西周的主要忧患来自北方的戎狄族。周都镐京,接近戎狄,汧、渭、泾、洛诸水间,是戎狄来攻惯行的路线。周康王攻鬼方(在今陕北、内蒙古一带),俘虏狄人13081人,车10辆,马、牛、羊数百头。此后,戎狄仍多次攻扰周境,周懿王甚至被迫迁都犬丘(今兴平县南)。周宣王时。狁攻扰更加严重。《汉书·韦元成传》记载:“周室既衰,四夷并侵,狁最强,至宣王伐之。”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六月,派伊吉甫率兵北进,达于陕北高原。加上另外几次攻荆蛮、淮夷、徐戎、西戎的胜利,号称“宣王中兴”。

另据出土的周宣王时的青铜器《虢盘》记载:“惟王十二年,虢季子白大破狁于洛水之阳。”《不箕簋》铭文也说,曾追敌于洛水,“宕伐狁于高陵”。“洛水之阳”虽未确指何地,但据近年来榆林县鱼河堡附近发掘出的周代的军城及行军用品(行军锅)看来,知周的军旅曾达到今延安、榆林地区。“洛水之阳”即陕北地区。《诗经·小雅·六月》也说;“薄伐狁,至于太原。”“太原”有各种解释,泛指今宁夏南部,陕西、山西北部。从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看来,周历次北伐的进军路线,为由丰镐北出,经泾阳、高陵、三原、富平、铜川、宜君、黄陵、富县、甘泉至延安,再北至无定河一带。

四、周人伐蜀、伐褒的路线

周文王、周幽王时期,曾出兵汉水流域,伐蜀、伐褒,在秦岭西段的山谷中开辟了战役道路。从周原出土的甲骨文(H11:68)中有“伐蜀”的记载,知周文王曾向秦岭以南开拓疆土,把势力扩展到汉水流域,此即所谓“经营南国”。

周幽王征伐褒国(今汉中市与勉县接界处附近,褒水下游)得美女褒姒一事,见于《史记·周本纪》和《国语·晋语一》。褒国位于褒水与汉水交会处附近。褒水发源于今太白县境的秦岭南侧,在五里坡(古称衙岭)与斜水相近,南北分流,形成一条天然谷道。从关中到汉川,沿褒斜谷道而行,不翻越大的山岭,最为捷近。周武王伐纣时,蜀人就是由这条谷道来到丰邑,参加周武王的伐纣大军。周宣王时,褒国的商贩溯褒水来到丰镐城内卖桑弓箕袋。因此,这条谷道广为人知。周幽王征伐褒国,从褒国的地理位置看,沿褒谷而下是很自然的事。

周文王“伐蜀”(周代汉中地区属蜀管辖),甲骨文记载的很简单,没有指明从那条谷道进军。但斜谷口就在周原之南,而且是周人和蜀人长期交往惯行的谷道,所以,周文王当和周幽王一样,都是沿着褒斜道向汉川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