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词典博客 > 王畿之地的道路运输

王畿之地的道路运输

2023-11-29 08:08:25

西周王畿之地的道路主要是为奴隶主统治阶级服务的,如天子巡狩,诸侯朝觐、贡献;王公贵族狩猎、巡游等。但也用于官府手工业材料和产品的转运,主要生活、生产资料的输送和农夫剩余农产品的区域性物物交换。

一、城邑市场的设置与区域性交换

西周时期,自然经济占绝对支配地位,农业的直接生产者被限制在“八家同井”的经济单位中,过着“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孤立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但是地域的差别和每个人的技能不同,使得某些生活必需品不是人人都能生产,也不是处处都能生产。如南山(终南山,即秦岭)有竹木之饶,北地有畜产之利,关中平原地区“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可以换取山区的竹器材木及牧区的皮毛制品,“以所余易所鲜”就成为很自然的事。

我国古代农夫们的物物交换活动并非始自西周,而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制度和社会性质的逐渐变异,西周时期更有所发展。因而在建筑城邑时,就考虑到设立市肆。《考工记·匠人》记载:“匠人营国,前朝后市”。置市肆于宫寝之后。

西周的市,分为三种:一为大市,即“日中而市”;二为朝市,日出而市;三为夕市,日落前后而市。王畿之内,除宫后三市外,另有乡市、遂市各六;州市、县市各三十;党市、鄙市各百五十;加上野道十二,道各四市,合计约七百九十五市。王畿内居民共三百万家,每次一家一人入市,可达三百万人。这三百万人有的就近去京城的国市;有的就近去王畿“六乡六遂”的乡市或遂市;有的就近去乡以下的州市、党市;或遂以下的县市、鄙市。以人口推之,一次入国市者可有数十万人;入乡、遂市者可有万余人;入州、县市者各有二千余人;入党市、鄙市者各有数百人。观此可知西周时期王畿之内市况的兴盛。

西周互市仍以实物货币为主,即《诗经·卫风·氓》所说的“抱布贸丝”,及《诗经·小雅·小宛》所说的“粟”。“布”是西周的实物货币之一,和当时用谷粟当作货币使用一样。当买方携带一定数量的布或粟去市肆购买所需之物时,是需要车载人负的。若属直接的物物交换,买方和卖方则由各自所居住的井邑到市肆,更需用畜力大车运载剩余农产品或手工业产品去进行交换。因此,西周时期鄙野中的野途和都城中的经、纬途及环途,经常要为去各种市肆的商贾和贩夫贩妇所利用。

二、官手工业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

官手工业制度即奴隶主国家主管的手工业,是西周政治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官府组织的“六职”之一,是用以保证最高统治者——周天子获得手工业品供应的一个重要途径。

西周官手工业的具体组织与活动情况,据《考工记》记载,官手工业共有三十种。西周为百工设置的作坊,一般都设在王宫之内的一个偏辟的角落。《国语·齐语》所说“处工就官府”;《国语·晋语四》所说“工商食官”,就是把从民间征调来的有技术专长的各种工匠,安置在王宫的“东偏西偏”。官手工业作坊设在城邑,原材料必须由南山或北地运来。以造车来说,轮、舆、车辕等需要不同的木材,这些木材又来自不同的产地。如《诗经·魏风·伐檀》,所反映的,在森林中砍伐檀树以后,就近加工成车辐、车轮,然后才运至都邑的作坊,由车工“聚而成之”,装配成一辆大车。

西周时期比较大型的手工业,首推炼铜和铜器铸造。西周是中国铸造青铜器的高峰时代,从旧存的和近年来新出土的西周铜器来看,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和铸造技术之精,都达到相当高的成就。经过历年的考古发掘,今长安、户县、蓝田、泾阳、眉县、凤翔、扶风、岐山、宝鸡、淳化等地,都出土有周代青铜器。1979年12月淳化县史家塬出土一件罕见的西周早期的铜鼎,通高122厘米,腹深54厘米,重226公斤。长安县张家坡、客省庄早周遗址出土有车马饰的外范、内模和铸造青铜器的陶范。扶风程家西村出土许多铜渣和青铜饼。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铜矿和锡矿各有产地,炼铜炼锡的窑,也分散在各地。大量的铜、锡矿和炼出的铜、锡,都是通过道路运到窑地及城邑的作坊,经过金工制成钟、鼎、尊、爵等彝器;或刀、剑、戈、矛等兵器;或斧、斤、锥、凿等工具后,又分别运到不同的地方储存、使用、销售。斧、斤、锥、凿等工具,为广大农夫生活、生产所不可少,形成经常性的运输量。

陶瓷工业远在西周以前即有了发展,到西周时,陶瓷生产又发展到新的水平。陶器除供统治阶级使用外,也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短缺的。在西周的市肆交换中,陶瓷制品也是一项重要内容。1960年长安张家坡西周遗址出土的瓷片;1973年岐山贺家村西周墓葬中出土的一件完整的瓷豆(豆是盛食品的带柄盘),说明陶瓷生产在西周相当发达,产地分散,产品运销关中各地。

丝织业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远在西周以前,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到西周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丝织业又有了很大的进步。根据《诗经》所反映的情况,种桑养蚕是农夫们的一项重要生产内容,且桑树已不仅是零星地种植在宅边墙下,而是有了成片的桑园或桑田。帛和布一样,除当作贡赋外,也可用来交换,起着实物货币的作用;并作为贡品运往镐京。据《禹贡》所记,兗州“厥贡漆丝”;青州“厥篚压丝”;徐州“厥篚玄纤缟(玄、黑缯;缟,白赠;纤,细也)”。特别是太公望所封的齐地,“齐带山河,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所谓齐人“多文采布帛”,即《管子·轻重丁》所说的“昔莱人善染”。齐国向周天子贡献文采鲜艳的布帛,必然要通过沿济水、黄河、渭水南侧的东方大道运至镐京。这种带文采的丝帛,从出土的西周丝织品和刺绣品的印痕可以进一步得到证明。1972年在泾阳高家堡早周墓出土的麻布片;1976年在陕西宝鸡西周墓出土的器物上,发现有残存的丝织品印痕,《诗经·小雅·巷伯》载:“萋兮斐兮,成是贝锦”,诗句与上述的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相印证,可知西周的镐京,通过贡品输送汇集了各地的文采斑烂的锦帛;又通过短途转运,分散到王畿的各处供王公贵族和农夫们使用。

西周极盛时,周天子对各诸侯国拥有较大的权威。诸侯国的国君要定期朝见周王,要定时定量地缴纳军赋和进贡本地区的特产。王室要兴建宫室或其他重大工程,各国还要提供劳役,为之运输建筑材料。距离较远的邦国,也要定期入朝,进贡方物。因此,王畿之地的城乡道路,除商贩和农夫们的货物运输外,各地输送贡物也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