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词典博客 > 西周时期车的形制和类别

西周时期车的形制和类别

2023-12-08 08:49:03

西周时期的交通工具,主要是畜力车。《诗经》直接记述车的诗篇达1/5。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一册中也说:“经书没有骑字。战争和交通都用车,马驾车,不单骑。”

一、畜力车的创制

中国车的出现和使用,传说是从黄帝时开始的。《易经·系辞传》记述黄帝、尧、舜时即有“服牛乘马,引重致远”的事。《古今注》说黄帝战蚩尤时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古今图书集成·车舆部》说“横木为轩,直木为辕,以尊太上,故号曰轩辕氏”。把黄帝的姓氏与车联系起来,说明,轩辕黄帝时期有了车的雏形是有可能的。

车的发明使用不迟于夏代,盛行于商、周时期,则有出土文物和文献可资证明。《吕氏春秋·乐成篇》说:“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战国时诸子的书,都说是“奚仲作车”,而且在夏王朝任“车正”。又说商汤王的十一代祖先相士发明了马车;七代祖王亥发明了牛车。《管子·轻重篇》也说成汤的祖先以牛马驾车。

多年来陕西出土的车马遗物,最早的是殷、周时期的。1986年4月西安市东郊洪庆乡老牛坡两座车马坑出土的完整的车马遗物是殷代车。陕西长安张家坡、宝鸡峪泉墓、斗鸡台墓、茹家庄及陇县、岐山周原出土的车马和铜制车马器,以及长安沣西车马坑出土的车是西周车。

另外,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西周墓葬中陪葬的青铜器,发现了很多“车”的象形文字,以车轮、车箱、车辕、衡木、轭的形象构成车,很象一幅车的速写画,与车的实物结构大体一致。充分证明商、周时期陕西境内确实有了车这种交通工具。

西周时,官府中设置专官制造车辆,畜力车被普遍使用。《周礼·冬官·考工记》对于西周时期车的形制、类别、选材及制作工艺、装饰等,无不详加记述。

二、畜力车的形制

《淮南子》记载,大约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我们的祖先“因见飞蓬转而知为车”。飞蓬的飘浮、转动,使古人联想到当时生产上的需要,就发明了车轮,继而配上车箱,就成了车。杜佑在《通典》卷六十四《礼》中说:“上古圣人睹转蓬为轮,轮行可载,因物知生,复之为舆轮相乘,流运罔极,任重致运,以利天下”。有了轮子以后,“把重物与地面的滑动摩擦”变为“车轮对轮毂中间,或车轮对轴承比较光滑的滑动摩擦”。所以,《周礼·考工记》说:“凡察车之道,必自载于地者始也”。

根据出土的商、周车马遗物看,商、周时期的车子都是独辕(又称单辕),两轮,方形或长方形车箱(舆),长毂。车辕后端压在车箱低下的车轴上,辕尾稍稍露出箱后,辕前端稍曲,横置衡木;在衡木两端缚轭,用来驾车。轮径较大,辐条18至24根。车箱的门,都开在后面。车前驾两匹或四匹马(两匹辕马称服马,另有两匹骖马)。随着时间的推移,车子结构演变的趋势是:轨宽逐渐减小,车辕由单辕变双辕,轮径渐小,辐条渐多,车箱渐大,且由横宽竖短变为横窄竖长。以长安张家坡二号车马坑一号车(图1-7-3)与宝鸡茹家庄西周车马坑出土的车子相比,前者车箱广138厘米,进深68厘米;后者车箱广110厘米,进深90厘米。轮径方面,前者为136厘米,后者130厘米。前者轮辐21根,后者有21根和24根,有所增加。

商末周初,人们已掌握了冶铜技术,青铜已用于车的配件和装饰。如衡的两边有用铜包镶的轭;轭的上端安装铜銮,车动銮鸣。轴的两端安有铜制的轴头,叫做軎(wèi卫)。軎上插有铜制或铁制的辖。这些铜制配件,使车子更坚固耐用。驾车的马也饰有铜兽面(马冠)、铜马颊、当卢、铜泡等,用皮条穿系。陇县也发现西周时期有“矢”字的车马器,现存宝鸡市博物馆。

造车是西周官府中的一件大事,在《冬官·大司空》之下设了许多司事之官分工造车。《考工记》说:“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车是当时各种技术的综合。

车首先要坚固耐用,因而在选材方面十分考究。如辐条用檀木,支撑力强;车毂用杂榆,有韧性不易断裂;牙(又称辋,车轮的外周)用檀木,能自曲;车衡用梓属,质轻;轭用榆属,不易折断;轴用银钟树,坚实;轴、车辕都选取壮材,可多载快行,不致断裂。

车的结构,力求符合力学原理。轮辐接头处,全用卯榫,大小深浅密合,不用楔子而自然牢固。牙的四端全用斜面接头。轭的两肢,中间用倒楔插入,使车载重而楔愈紧。车轴露出车箱的两端,削成锥体,这样本粗末细,不易折断。凡是两个部件衔接之处,都加上铜制饰物,牢固而又美观。涂抹朱漆,避湿防腐;在车毂、轴、辖互摩处涂动物脂肪作润滑剂,减轻轮毂与车轴的摩擦力。轮周凸起,缩小了接触面。在车子的坚固耐用、行走轻便上古人用尽了心机。

当时造车最巧妙的是将辕的前端揉曲,称为辀。揉曲的车辀,可以使车身平正,人可平坐平卧,货不下滑。因为车的前两足为马,马高一般有145厘米(据河南安阳大司空村175号车马坑所出土的马架骨测算)。车的后两足为轮,轮的直径平均约140厘米,轴在轮的中心,轮的半径只有70厘米,相当于马颈的一半。如果车辕平直,则驾马以后,车箱必然前高后低。将辕的前端揉曲,弯曲部分前端相当于马颈之高,后端相当于车箱离地面的距离。这样,车箱底板仍可保持平正,工匠们真是煞费苦心。

西周车的最大特点是车箱小,车轮大。轮径平均129厘米至140厘米;车箱广107厘米至164厘米;进深68厘米至97厘米,呈横宽竖短形。由于车体简单,所以车自身的重量较轻。由于轮高马大,所以车速就比较快。

三、畜力车的类别

《周礼》和《诗经》对古代交通工具记述较多。《诗经》产生的年代是西周和春秋时期,大部分诗篇如“二南”(周南、召南)、“二雅”(大雅、小雅)、“周颂”的产生地,主要在今陕西关中地区,兼及黄河流域各地。黄恒蛟等把《诗经》中有关记述车的诗篇归纳分析,其类别为:因拽引牲畜的不同而分牛车和马车;因用途不同而有坐人的乘车;运稼穑的大车;狩猎的田车和作战的戎车。

(一)大车、役车

大车的特点是车箱容积较大,用于装货或运输稼穑,以牛拽引,速度较慢。《诗经·王风·大车》篇中有“大车槛槛”、“大车哼哼”,形容大车慢吞吞地前进。从声音和速度看来,当为载货的牛车。《小雅·无将大车》篇:“无将大车,只自尘兮”,“大车”,即用牛拉的货车。《毛传》说:“大车,小人之所将也”。《郑笺》:“将,犹扶进也”。“小人”是殷、周时期对一种自由民的称呼,即当时商贩运载货物用牛车。

由于大车多从事劳务,也称“役车”。《诗经·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役车其休”。意为农事已毕,运稼穑的大车也闲下来休息了。《小雅·大东》篇中的“薪是获薪,尚可载也”两句,很明显是记述运柴薪的货车。同样,《小雅·正月》的很多诗句写车栏板、货物撒地、要加粗轮辐等,更明显说的是货车。

直接写牛车的也有,如《小雅·黍苗》:“我任我辇,我车我牛”等。

(二)路车、乘车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宫室车服,“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当时,乘车是士大夫以上人物显示地位、身份的标记。身份不同,乘车也有区别。周天子坐的车称“五路”(路,大也,王之所在,以大为名;因此,车马称路),即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王后亦有“五路”,即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辇车。卿乘夏缦,大夫乘墨车,士乘栈车,庶人乘役车。

据《诗经》记述,周王、秦君常以“路车”作为赠品赐给诸侯和宗室贵族、亲戚。《小雅·采菽》:“君子来朝、何赐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是说各路诸侯朝见周王,周王赏赐他们的是路车和肥壮的马。《大雅·韩奕》:“其赠维何?乘马路车”。是说韩侯朝见周王,受王册命,周天子赏给他高车驷马。《大雅·崧高》:“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是说申伯离开镐京时,周宣王以路车送他启程。《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日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是写秦穆公的儿子康公送晋文公重耳回国时,以路车相赠

西周时期,婚嫁迎娶也用乘车。《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一诗,写齐侯的女儿出嫁,乘坐高大侈丽的马车。《小雅·车辖》,就是在迎娶途中赋写的诗。四马迎亲,飞快奔驰。另外,从《卫风·氓》中看出,农夫结婚,也用大车搬运嫁妆。

(三)田车

天子、诸侯,以狩猎为一种娱乐,但那时没有骑马的风气,而是乘车。

《诗经·秦风·驷驖》篇,就是描写秦襄公乘车打猎的事。据《毛诗郑笺》题序与笺注,认为这首诗是赞颂“襄公始命有田狩之事,园囿之乐”。《小雅·车攻》,通篇是记述周宣王会同诸侯乘车田狩的事。《小雅·吉日》即是描述乘田车追逐兽群。

(四)戎车

随着乘车狩猎技术的纯熟,逐渐将乘车用于战争,称为戎车。商汤王以“良车七十乘”击败夏桀,建立商王朝。周武王又以“戎车三百乘”.在牧野击溃殷纣王七十万(一说十七万)军队,建立西周王朝。《小雅·采芑》记述周宣王令方叔南征荆蛮时,曾动用战车三千乘。容庚《金文编》共收车的象形字二十二个,字形各异,其中《车卣》的一个“车”字,车上有戈。王国维说:“古者戈建于车上,故画车形乃并画所建之戈”。

《诗经》在记述戎车或路车时,都是以“四牡”、“驷介”、“四骆”、“载驷”等来形容,表明战车或路车都是以四马驾挽。不过,四马驾挽有一个发展过程。河南安阳殷墟和西安东郊洪庆乡老牛坡出土的殷代车均为二马驾挽。世界其他古代民族,如巴比伦约在公元前2000年间,开始出现两马两轮战车;古希腊在公元前1600年的米塞纳时代,也是使用两马战车;欧洲第一辆四马两轮车的出现,是在公元前700多年的首届奥林匹克大会上,中国四马两轮车至晚在公元前1300年商朝武丁时期就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