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地畜力车的发展演变
春秋战国以后,畜力车大为普及。不但高级官吏有马车,中下级官吏亦分配给牛车。官府拥有大量的官车,出借给官用或私用,但要精心爱护,保养维修,损坏了要赔偿。云梦《秦简·金布律》:都官的有秩吏及其分支机构的啬夫,人员多的,每10人或15人分配给牛车一辆,赶车的仆1人;人员少的,7人以上分配给牛车一辆和赶车的仆1人。又《司空律》规定,一般的职官、小吏,也可以借用官车。富商及农夫,也有私人牛车。
秦地官车、私车,数量巨大。《史记·穰侯列传》记载,秦昭王时,穰侯免相,出关就封邑,“辎车千乘有余”。《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做寿,“门廷车骑以千数”。同书《货殖列传》记载,秦时迁孔氏于南阳,后致富,“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周地有师史,“转毂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至”。往来于各市场和商业城市的贩夫贩妇所使用的牛车,更难以数计。
随着秦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制车技艺的提高,需车数量的增大,秦人对车的形制作了显著改进,主要表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开始有了双辕车;秦始皇时,车舆和车辕都大大增长,造车技术达到相当精湛的程度。
一、双辕车的创制
中国古代的车是由单辕向双辕发展的。根据史书文献记载,中国双辕车的普遍使用,大致在西汉至东汉初年。但据陕西出土文物考察,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就已经有了双辕车。随着秦的强大和攻伐东方六国,双辕车在全国逐渐得到普及和推广,成为全国陆路运输的主体车型,对后世二千年的畜力运输车辆有重要的影响。双辕车的使用,对于运输业的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春秋时期秦国都城雍城的考古发掘中,于城南掘出了一个陶制双辕牛车模型,“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双辕牛车”。另外,在陕西省凤翔县战国秦墓中,也发现了双辕车的模型,足可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首先创制了双辕车。
双辕车的使用价值和社会意义在于:驾车的牲畜居两辕之中,较之单辕车两侧的牲畜偏力拽引更能均衡地发挥力量。相比之下,畜力能高效能地用于拽引上;装载不太重的货物,系驾一头牲畜,节省了畜力,这对穷苦的劳动人民来说,减轻役畜的费用,更有利于在民间推广普及。对于秦的统治者来说,春秋末年以来,秦国在农业生产中掌握了以牛耕田的技术,重视农业生产以保证军粮供应的秦国,马匹多用于军事,牛只重点用于耕田,减少驾车用牛数量,有利于充实军力和农业耕作。
二、秦始皇陵的“铜车马”与秦代车制
1980年底,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西侧20米的地方,挖掘出前后两组大型彩绘铜车马,大小相当于真车真马的二分之一,再现了秦代宫廷车马雍容华贵的形状。随着秦始皇陵“铜车马”的出土,解答了有关秦代车制的许多疑难问题。
出土文物编号一号车是“立车”,上有雨伞形的车篷,乘车人可以站在车箱内向外瞭望。二号车系驷马安车,装饰华丽,是仿照秦始皇生前历次巡游的乘舆复制而成。通长3.28米,高1.04米,单辕、双轮,舆呈凸字形,分前、后二室。前室左边辟门,内置跽(jì忌,长跪)坐御俑一件,形象逼真,神态生动。后室四周立有栏板,并有外翻车耳,上加椭园形车篷。后边留门,门上装有启闭自如的单扇门板。前边和左右两边各有一窗,窗板上有镂孔菱形花纹;结构精巧,可随意开合。车前驾马四匹,造型生动。车、马俑通体彩绘,装饰精致华丽。车舆内外均绘有变形夔纹和各种几何花纹。彩绘素雅,与金银饰件相配,显得华贵肃穆。
车、马和御俑均系铸造成形,再经锉、磨、冲、凿等细部加工,并采用了嵌铸、焊接、铆接、活铰连接和销钉固定等技术,把众多的部件组成一体,技艺精湛。
秦始皇铜车马的发现,为研究秦代社会和我国古代皇帝的舆服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参照有关文献记载,可以确定秦代车辆构造上的变化和技术成就。
(一)秦代车的轨宽为秦尺七尺二寸
《史记·秦始皇本纪》仅说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全国“车同轨”。又说“数以六为纪”,以表示吉祥。但秦代车的轨宽是多少,史书文献都没有确切记载。现在对铜车各部件的尺寸加以测量,不仅得知了秦车的宽度为秦尺7.2尺(“六”的十二倍数),折今1.99米;而且通过对铜车马的验证,确知秦的尺值为27.65厘米。
(二)秦的车箱进深增长、舆广增宽
二号铜车的车舆分为前后二室,前室广35厘米,进深36.2厘米;后室底广78厘米,进深88厘米。前后室合计进深124.2厘米。还原成真车,车箱共长248.4厘米,宽156厘米。对照西周时期陕西长安县张家坡二号车马坑一号车车箱广138厘米,进深68厘米,则秦车车舆进深增长180.4厘米;舆广增宽18厘米。与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时期琉璃阁墓16号车(大型)舆广140厘米,进深105厘米比较,则秦车舆广增宽16厘米;进深增长143.4厘米。车舆增大了,可以坐更多的人,乘车者坐卧更为舒适。但车舆的增大,对车辆各部件的选材和车辆整体结构的坚牢度也要求更高了,从而显示了造车技术的进步。
(三)秦车车辕长度增加
二号铜车辕长246厘米,还原成真车为492厘米。车辕上平下园,舆前辕成30度仰角扬起,辕首呈鸭嘴形、衡缚其上。在舆底辕与车轴之间,有一长方形垫块,称伏兔。另外,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发现的车辕遗迹分别长350、370、380、390、396厘米,都比商、周、春秋、战国时期辕长在3米以下增加了很多。而车辕长度的增加,必然对材料的韧度、强度和制车技术有更高的要求。
车辕增长,可使辕前端辀的弯曲度减小,一则便于选材,二则相对增强了辕的强度。同时,在高速行驶时可以减弱颠簸震动的幅度;且以辕、舆、轴接触处为杠杆支点,辕长了,作为力点的衡、轭也相对减少了压力,使辕马颈部减轻负荷。再者,只有加长了车辕,才能使车舆增大;而增大了车舆,货车可增加载重量,乘车可为乘者提供较大的空间,并可加大御手的活动空间。但是,辕的长短总是为辕马的大小所制约,长辕是为了适应高大的辕马而设计的。《战国策·韩策一》记载张仪说韩王时曾谈到“秦之良马”,“蹄间三寻①者不可胜数也”。正是秦有高大的驾车之马,才使秦的车有所改进。总之,辕长、车舆大,总是与驾车的牲畜相适应的。
(四)对车的形制和辀有了直观认识
《通志》引《考工记》说:“一器而工聚焉者(即各种技术的综合),车为多。上盖如规,象天;二十八撩,象列宿;方舆,象地;三十辐,象日月;前则听鸾和之鸣,旁则睹四时之运,等威有辨,贵贱有序者,车之制也”。对照铜车马,车舆上有椭园形的篷盖,车辐有30条,马项圈有铃,与《考工记》所述无异。
根据秦代舆服制度,皇帝的车驾中包括五色安车和五色立车。文献记载,安车有盖有帷,朱轮重牙,龙首衔轭,羽盖华蚤,左纛繁缨,金涂五末等。二号铜车马有容有盖,朱涂毂轮,舆底文茵(铺垫),篷盖华丽,金银为饰,右骖顶纛,缨络悬垂,白地重彩,这和古文献记载的安车相似。秦始皇第五次出巡,途中病死,用辒辌车运尸体回咸阳,所谓辒辌车,即车有窗扉,可启闭以调节温凉。二号铜车有活动的窗扉,后室广深,坐卧皆便,是辒辌车的再现。
二号铜车车轮形制的特点是:“牙的着地面窄(微至),便于在泥途行驶;牙的中部圆鼓和骹(qiāo敲。车辐近车轮处的较细部分)呈园柱体,可利用离心力作用,使车行泥地不易带泥;毂中的穿中部大,这样贯轴后,只有毂穿之两端与轴接触,可以减少摩擦力,使车行比较轻捷”。由于车毂浑园,毂中的穿贯轴后中间有空隙,可以储注脂膏(润滑剂),以减轻磨擦。云梦《秦墓竹简·司空律》中有关于车辆养护和使用时加“脂”的详细规定。
二号铜车辕的前端弯曲,使“辀如雁颈”,既能就马颈之高,又可使车身平正,人乘之安适,载物也滑不下来。辀(辕前端弯曲部分)曲重心前倾,促使马力前进。《考工记》对曲辀提出很多要求,辀要做得坚固强韧;弧度不能太大。因此,对“国马之辀”、“田马之辀”、“驽马之辀”的曲度都规定了尺寸。总的来说,要求揉辀时应顺应木纹的组织,不可过曲,不可伤断木材的筋理。车箱下面的部分要保持水平;(yuè月。车辕前端与车衡衔接处穿孔中的关键)前面挠曲的部分要仿效注星(二十八宿中的柳八星)连线的那种样子成为雁颈形。而且这两部分还要互相协调,以便于行车。二号铜车基本是按照《考工记》所记制造车辀。表现了古代制车工匠的智慧和技巧,是古代科学成就和制车技术的结晶。
(五)胸式系驾法的采用
“铜车马”的出土,为秦汉时期马车的系驾方式提供了实物资料。本书在第一章中曾说我国远在公元前十二世纪的殷、周时期,即采用“胸式系驾法”,但这只是从殷、周墓墟的车马坑中约略看到的一些情况。因为系驾的革带或绳索之类已腐朽无存,系驾方式难以确切查明。“铜车马”的系驾方式,就可旁证殷、周时期中国马车的系驾方式。
“铜车马”的四匹马各有一条铜质靷带,以牵引车舆。前端靷带曲成椭园形套环,称“鞅”,套在马的胸部。这种系驾法不压迫马的气管,马力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而公元前三千多年在地中海区域出现的马车,系驾方式是将马颈用颈带缚在车衡上,衡连着独辀,马驾车时以颈负衡,拽辀而前。这种“颈式系驾法”,由于颈带压迫马的气管,马跑的越快,则呼吸愈困难,马力难以充分发挥。直到公元八世纪,西方才由“颈式系驾法”改进成“胸式系驾法”,比中国晚约两千年。而“胸式系驾法”使用到公元十三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又首先改进成“鞍套式系驾法”,而西方则迟至公元十四世纪才出现这种系驾法。
(六)四马六辔的驭驾方式
《诗经》对我国先秦时期马车四马六辔的描述很多。《秦风·小戎》:“四牡孔阜,六辔在手”。《小雅·裳裳者华》:“乘其四骆,六辔若沃”。《小雅·车荤(辖)》:“四牡,六辔如琴”,但“六辔”的形制如何,以前并不太清楚。“铜车马”显示:六辔就是六条缰绳,将两骖马的内辔(又称钠)系在相邻的服马的衔环上,并将右边服马之左辔绕至辀左,御者左手握着;将左边服马之右辔绕至辀右,御者右手握着。服马各有左右辔;骖马只有内辔,共六条缰绳,御手两手操纵六条缰绳,不相紊乱,操纵自如。“铜车马”的御官俑正是这样驾驭驷马安车的。
(七)饰车外形装置的华丽多采
史书对古代“饰车”的记述很多,说帝王和皇后均有“五路(车)”,即“玉路”以玉饰;“金路”以金饰;“象路”以象牙饰;“革路”以革饰;“木路”不挽以革,仅漆之而已。《考工记》《疏》云:“饰车欲侈”;“谓革挽舆也”;“大夫以上,则天子、诸侯之车以革挽。但有异物之饰者,则得玉、金、象之名号。木路亦以革挽,但不漆饰,故以木为号”。皇后“五路”的“重翟车”,是用雉的羽毛装饰的;“厌车”装饰的羽毛稍次一点。“铜车马”通体彩绘,其装饰是通过各色彩绘来表现的。它是高级饰车的一种。
“铜车马”上的彩绘,乳白的底色大部脱落。车舆内外有红、紫、蓝、绿、黑等颜色镂刻的龙凤卷云纹,丝丝缕缕的云气纹,其中流云纹、几何图形纹依然彩色斑烂。连衡两端和轭钩上,也刻满银色的花纹。这些使人看上去豪华、明快、典雅,工艺精致,巧夺天工。
四匹雄健的铜马,也有金银佩饰,如金当颅,金银项圈、金银泡,明光灿灿。马络头是用一节金、一节银,共119节扁平长方形金银片交错串联而成。。还有链条式的辔绳,虽是铜质制成,但看上去弯曲柔软,灵活自如。这乘驷马安车,看起来又快又稳。除四马车外,当时还有六匹马、七匹马、八匹马拉的车。辕马称服马,两边的马称骖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