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通回中道”的记载
西汉的边患主要是来自北方的匈奴。他们进攻关中的路线,主要是经过上郡或萧关。自秦修通“直道”后,匈奴攻雍县多绕行萧关道。
为了加强对关中西北的防御,汉武帝亲自到北地郡一带巡视。《汉书·武帝记》载:“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史记·二八·封禅书》记载说:“上(汉武帝)郊雍,通回中道,巡之”。颜师古对《汉书·武帝记》作《注》说:“盖自回中通道以出萧关”。
“回中”确指何地,历来说法不一。《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应劭的话说:“回中在安定高平”。高平,即今宁夏固原县。回中在萧关以南,有路通至长安。今陇县温水乡史家铺有一“城背后”村,该村南边有一段十余米长的古城墙遗迹,被认为是“回城”遗址。城背后村西侧的山坡上,遗存有一个高大的烽火台,是古回中道上的通讯设置之一(见彩图7)。也有人认为今陇县火烧寨,即秦汉的“回城”。火烧寨距陇县城30余公里,且附近有一“点将台”,形势险要,是筑城屯兵的合适地方。
火烧寨和城背后村均位于今峡口河谷地,比较开阔。溯峡口河北去,即至甘肃省华亭县的下关、上关两个地方,过上关再北行,至华亭县城,沿途有数处古烽火台遗址,历来是陇县通往华亭县的驮道。
对照《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可看出当时匈奴军队的进军路线即汉武帝所通的“回中道”。《匈奴列传》说:“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印。使骑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回中宫在萧关、雍县之间,且回中宫距回城不会太远。《后汉书·郡国志一·右扶风汧县》条本注说:“有回城,名回中。”刘昭对此又加注说:“来歙开道处”。所谓“来歙开道”,是指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公元32年),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今甘肃庄浪县西南)”所开的军事通道。据《后汉书·来歙传》记述:“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迳至略阳。”可以看出,自回中越过陇山,北可通萧关,西南可通略阳而达天水。回中、番须均在陇山东口,尚未踰陇山。
西汉时期,由长安去西域,多经行“回中道”出萧关,汉武帝“西逾陇,登空同,临祖厉河而还”,就是走这条路线。东汉初年,由“略阳道”经天水亦通西域。再后,越陇坻沿关山南下去陇西,成了一条固定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