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开辟“子午道”
两汉时期,子午道与褒斜道交互使用,迭为兴废,使秦岭南北的交通持续不断。因而,子午道经常与褒斜道相提并论。
子午道始通于何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述:“汉王之国,从杜南入蚀中”。胡林翼在《谈史兵略·汉》中说:“从杜南而入,则子午谷也”。毛凤枝写的《南山谷口考》,也说蚀谷即子午谷。今西安市雁塔区有杜城村,是春秋时期秦武公设置的杜县所在地,杜县之南有子午谷。东汉时期王升写的《石门颂》说:“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就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项羽设“鸿门宴”,欲谋害刘邦,刘邦虽设计从酒宴中暂时逃脱险境,但危险并未消除。被项羽封“汉王”后,项羽派大军相逼,刘邦必然要取捷径离开关中。子午谷在“霸上”正南,取道子午谷是很自然的事。又《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魏延向诸葛亮建议:“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裴松之注引《魏略》说具体路线是: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直抵长安。因此,子午道的利用,不会迟于秦末汉初。其后二百年间未再提及此道,是由于没有辟为驿路。至西汉后期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秋,“(王)莽以皇后(莽的女儿)有子孙瑞,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从此,有了“子午道”这一名称。王莽所通的子午道,是把旧道加以疏通。
东汉时期,子午道与褒斜道互为兴废,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诏开褒斜道后,子午道逐渐湮废。过了五十余年,到安帝永初年间(公元107——113年),褒斜道被羌族人民起义军破坏,又复修子午道取代褒斜道,此即《石门铭》所说:“中遭元二(永初元年、二年),西夷虐残,桥梁断绝,子午复循”。到顺帝即位后,鉴于子午道沿途经地太险恶,遂“诏益州刺史,罢子午道,通褒斜路”。
三国时期,曹魏的军队曾两次兵行子午道,一次是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为报诸葛亮数次伐魏之仇,三路出兵,欲攻南郑。其中曹真、张郃一路,八月由长安发兵,从子午道南入。由于子午道崎岖难行,又遇秋季大霖雨,栈道断绝,军需不继,明帝召曹真还军。另一次是魏元帝景元四年(蜀汉炎兴元年,公元263年),魏将钟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魏兴(今安康)太守刘钦趋子午谷,诸军数道并行,至汉中”。
子午道有新、旧两条路线。两汉、三国、魏、晋时期循旧道;南北朝时又辟新道。子午道北口在长安南60里之子午谷。子午谷是秦岭北侧一条小峡谷,入谷二十余里就稍向西南越山梁至喂子坪,进入沣水河谷。由于子午谷是道路的入口,所以,以谷为名。如今,子午谷入口处的拐儿崖,尚有桥柱孔遗迹及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为隐居子午谷的高丽新罗人金可记而撰刻的“兴隆碑”摩崖石刻一块。栈孔遗迹在修石桥时大部被破坏。喂子坪南侧的黑沟口沣水东岸,有一排50余米长的栈孔、柱孔、桥孔遗迹;红崖子沣水西岸有石栈及桥柱孔遗迹。这是仅有的石栈梁遗存。谷口北有子午镇,通常都说它是子午道北端的起点。
入子午谷南行40里为子午关。子午关在长安南一百里处,为王莽通子午道时所设置。子午关位于沣河河谷,是秦岭北麓子午道上唯一的关隘。两岸高山壁立,紧束沣河峡谷,狭窄险峻,凿石开通。由于山上有巨石如羊,又称“石羊关”或关石。现在石羊关下还有桥柱孔遗迹数处,圆形柱孔直径20余厘米,深15厘米以上。从河中心一块巨石上的三排桥柱孔观察,当时桥宽在两米左右。桥为东北、西南方向,明显看出子午关以北,路在沣河东岸;子午关以南,路在沣河西岸。西岸为一陡崖,有栈道。修“西万公路”(西安至四川万源)时将山崖炸掉,落在沣河中大的石块上还可看到栈孔遗迹。
过子午关南行35里为大秦戍,南北朝时曾在大秦戍附近设“三交驿”,直到唐初,仍有驿站设置。唐玄宗开元年间未置驿,而天宝年间又置驿,为杨贵妃及皇室人员驿贡涪州生鲜荔枝。过大秦戍上大岭(秦岭),越小岭,至沙沟。再南,经东江口关帝庙、乔家沟、七里沟口至月河坪。七里沟为新、旧路线的分岔处。
一、汉、魏、晋时期子午道的经地
旧道溯洵河支流月河北侧而上至该河源头腰竹岭(当地人称“古磉墩”)。腰竹岭拔海2200余米,但坡势较缓。古磉墩为三岔路口,也是月河和池河的分水岭。由腰竹岭东去,有路通镇安县;南循池河而下,为子午道旧路。腰竹岭扼控三条道路,形势险要,旧设姜子关于此。
腰竹岭南,岩石陡立,十分险峻,难以通行,非筑栈道不可。据《水经·沔水注》记载,此处筑有“蓰阁”:“又南蓰阁下,山上有戍,置于崇阜之上,下临深渊,张子房烧绝栈阁,示无还(意)也。又东南历直谷,迳直城(今石泉县池河街池河东侧)西而南流注汉”。
池河沿途以古庙、营盘、教场等命名的地点有多处,有些庙宇的碑文说“香火兴隆”,“土庶之皈依者达数百里”。这些庙宇为历代行走于此路的商贩所修建,祈求神灵保祐人身、钱财的安全。这反映出子午道旧路为一条长期通行的主干线。
自月河坪至太山庙一段古道,今“宁东林业局”修有林区公路,名“月太路”。腰竹岭就在“月太路”20公里处。23公里处为庙梁。25公里处有一个名为“营盘”的居民点。营盘为一宽阔平地,子午道由中间穿过,道东、西侧有旧房数座,现在虽然很破旧,但气宇不凡。街道、房基全为二、三米长的石条铺筑,墙为大型青砖垒砌;店铺门面柜台尚在,知昔日为一繁华地点。当地老年人说,营盘原有石拴马桩数个,后来被人们搬走用作建筑材料,当年李先念领导的红军也曾经过这里。
在“月太路”27公里处,有石垒台,也有古庙;31公里处,有上胭脂坝、下胭脂坝等一些居民点,传说因杨家将率领的军队曾经过这里,杨八姐在这里梳妆打扮过而得名。下胭脂坝附近有一段石梯路,据说为姓许的人所修建,并在崖壁上刻有字,修“月太路”时把摩崖石刻炸掉了。
“月太路”23公里处西侧为腰岭关,关设在山垭上,形势险要,易守难攻。山垭南、北均有河水环绕,南侧河中有桥柱孔遗迹数处,柱孔直径33.2厘米,深23厘米。38公里处池河东岸的陡崖上,有约50米长的一排园形或方形栈孔遗迹,距常水位约2米高。河中也有桥柱孔遗迹。这是子午道上现存栈孔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40公里处为太山庙,是“月太路”的终点。太山庙居民较多,是子午道上一个大的站点。
太山庙以南,现为宁陕县关口至铁炉的县乡简易公路,名“关铁公路”。在“关铁公路”33公里处,有桥柱孔遗迹8孔,直径30余厘米,深70余厘米,古为大型木桥,有支线通镇安县木王镇。再南行,经土地梁、刘家梁至丁家梁。再南为火镰碥、武圣宫。武圣宫规模颇大,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修龙王庙时立的石碑碑文说:“龙王显赫非一日,土庶之皈依已百年”。说明这里历来是四方行人憩息聚居之地。由火镰碥过桥,池河东岸有石块砌成的古道,沿河南下。火镰碥以南,有桥柱孔遗迹,现在修建了一座水泥桥,古道通往金州,为子午道的一条支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一直是西安通往安康的山间大道。“关铁公路”40公里处西侧山坡上有石板铺成的古道;44公里处有栈道梁孔遗迹多处,修公路时被炸毁。52公里处有一个名“渡船口”的地方,也有一座砖柱石梁桥,1970年石梁被洪水冲毁,但桥墩至今仍在,也是由子午道分出的一条支线,通往汉阴、安康。池河西岸为教场坝,古代这里曾驻过兵。再南至铁炉乡。铁炉乡为一小集镇,街房林立,屋宇高大,古代为商贸集市之地。由铁炉过索桥东南行约二公里处,有一“田母桥”,相传为一姓田的寡妇捐钱所修。桥为条石修成,宽1.49米,长5.4米。桥头有一小石碑,刻“田母桥”三字,清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初九日立。田母桥南二公里处,在车行沟口又有一石桥,名莲花桥,长六米,是一整块大条石,田母桥西南侧,也有一个称“营盘”的地方。
铁炉南去,至石泉县后池乡(原名迎凤乡)梧桐寺村。梧桐寺村古代有一梧桐寺,据说庙宇规模很大,现已圮毁。遗有石经幢两个,上刻有字,但年久被风雨剥蚀,字迹模糊难辨。梧桐寺村南不远处,池河西岸有一摩崖石刻,字迹也辩认不出了。池河东岸有个“半边街”的地方,房基、路面全为条石铺筑,是子午道上的一个食宿点。
梧桐寺村南数里处,有军营、盔甲崖、将军坟、白马庙一些地方,都与古代子午道的军事作用有关。
迎凤街有一“迎凤桥”,桥头有一副对联:“迎来川陕瑞,凤鸣天下安”。充分显示子午道在古代为川、陕通衢。
池河出山口折西拐弯的地方,南北朝时曾设直城县(今石泉县池河街东侧),池河当时称直水,县以水名。传说直城原名“汉王城”。刘邦由子午道南下去汉中时,汉兵曾在这里驻扎歇息。
池河街西侧有一山梁,名马岭,古代马岭关就设在马岭上。子午道由直城折西行,经过马岭至现在的石泉县。石泉又西,登饶峰岭西去,至西乡县的子午镇。再西,沿汉水北侧的黄金峡、铁城戍至洋县的龙亭,这是子午道旧路南端的终点。
饶峰岭山坡陡峻,上下30里。饶峰关就设在饶峰岭上。南宋时,金兵攻散关和尚原受挫后,向东绕道商州、旬阳、金州、汉阴攻饶峰关,宋将王彦、吴玠坚守饶峰岭,激战六昼夜,仍未攻克。饶峰岭上旧有“官地庙”,意思是石泉、西乡两县交界处,山岭为官地,后演变为“关帝庙”。据说庙宇宏大,香火兴隆。旧有石碑数块,纪念吴玠抵抗金兵和记述修缮庙宇事,也涉及到古代道路,现在石碑和庙宇均已毁掉。雄关古道,空留遗迹。
子午道旧路,自宁陕县月河坪溯月河至腰竹岭;又自腰竹岭循池河至石泉县池河街,全是在月河、池河两侧行走。就现存的桥柱孔遗迹看来,当时凡遇到大山头或悬崖绝壁处,有较低的山梁就翻越山梁而过;山头高大时,就搭桥从河的另一岸边行走。所以,桥梁很多,夏、秋季节,洪水冲毁桥梁,子午道常被阻断。
二、南朝萧梁以后改移的新路线
《元和郡县志·二二·山南道三·洋州黄金县》条记载:“梁将军王神念以旧子午道缘山避水,桥梁数百,多有毁坏,乃别开乾路,更名子午道。”所谓“乾路”,是与旧道相比,少穿越河流。《舆地纪胜·一九〇,洋州四》把梁将军王神念另开的路称作“新路”。新路的主要特点是多行山路,尽量避开河流。
新路由月河坪循月河西行,经七里沟口、洵阳坝至平河梁。平河梁虽然海拔2600余米,但梁顶平坦,通行较易。修“西万公路”(西安至四川万源)时,发现平河梁上有石条路遗迹,并有旧房数间,旧房基数处,似为古代驿站、店铺遗址。平河梁南为火地塘,“塘”为古代邮传设置。
“西万公路”165.4公里处东南侧,有古“腰岭关”遗址,这是把旧道上的关名移用于新路。新路上的腰岭关,关址保存完好。关门是在自然石上凿四个大柱孔,直径23厘米,深15厘米。关门2.24米宽。前后关门相距1.88米。北关门外在自然石上凿有石阶路;南关门外是用长195厘米、宽15厘米、厚12厘米的条石铺成的路。腰岭关北侧长安河中,有桥柱孔遗迹数处,明显看出古道是由长安河西北侧渡河上梁进入腰岭关。此关形势的险要,不亚于旧道上同名的关。
新路过腰岭关后,顺长安河而下,至宁陕老城。老城临河筑起城墙,扼控谷道。再南至关口。
关口折西行至汤坪,汤坪西有青草关,关置于山垭上,有石条路。再西行10余里为斩龙垭。由斩龙垭循子午河东支流堰坪河北侧西行,至两河街。两河街以南,大体沿子午河东侧而下,经彭家湾、蔡家河坝、刺树垭、孟家咀、韭菜崖等地,约20公里至西乡县子午镇,也称下子午镇或南子午镇,是唐代子午道南端的终点。南北朝时期,子午道主要是通向汉中。由南子午镇折西行,经桑溪沟、良心河、金水河口,铁城、酉水河口、槐树关至洋县龙亭铺,这是南北朝时期子午道的南端出口。再西,经洋县、城固达汉中。黄金峡旧设黄金县,有黄金戍、铁城戍。铁城在当时黄金县西北80里处,城在山上,言其险峻,故以“铁”为名。
子午道新、旧两路。,都要翻越不少大山小岭,渡过多条河流,山势险绝,河溪纵横,加上汉代主要利用褒斜道传送公文情报,只是在褒斜道阻断期间才使用子午道,所以治道功夫不多,路况没有得到大的改善。关于子午道的形势,《石门颂》描述说:“上则悬峻,屈曲深颠:下则入冥,庼写输渊”。“空舆轻骑,滞碍弗前”。《三国志·一三·魏书·王肃传》记载曹真从子午道南入的情况说:“深入险阻,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坂峻滑。……闻曹真发已踰月而行裁半谷,治道功夫,战士悉作”。由此可知行走之艰难,地势的险峻。
子午道是长安通往安康、汉中的要道,也是通往川东的捷径。南北朝时期,南朝各政权经常利用安康东、西方向几百里的路线,联结荆襄和汉中。南朝各政权以荆襄为基地经营汉中时,要从这条路行进,并在这条路上设防,阻止北朝前进;北朝政权以关中为根据地进攻汉中,或南朝以汉中为根据地进攻长安的战争,子午道常被选作进军路线之一。如西魏大统末年(公元551年),“宇文泰遣达奚武将兵取汉中,别将王雄出子午谷攻上津”。西魏恭帝时(公元554—556年),直州人乐炽,洋州人曹归、田越,金州人黄国等联合反抗,西魏使贺若敦出兵子午谷进讨,乐炽闻官军至,乃烧绝子午栈道,阻止贺若敦的军队不能前进。
子午道驿程,《通典》记为“汉中入长安,取子午谷路,凡八百四十一里。”长安至洋州,唐代志书记为六百三、四十里。“谷长六百六十里”比褒斜道谷长多160余里。
子午道在汉代的交通地位,虽不及褒斜道,但为一重要的辅助路线。特别是在东汉年间,羌民多次起义,褒斜道常被阻断,赖以维持秦岭南北交通的,唯有子午道。且其北端出口近在长安,故在汉代交通联络中,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