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有玄贝及殷有鹿台之钱
三皇五帝①,作为个人来讲,这是有关我国人类起源的始祖。也是神话传说中的贤明君主。三皇五帝的出现,意寓着人治的开始。最初的社会是没有货币出现的,先民们起始的经济交换活动,是以物易物。并且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由于受到贮运条件的限制,也只能是小批量的互换。后来,才逐渐扩大到氏族内部之间的互通有无。这也便是人类发展横向经济联系的最早雏形。正如歌谣所唱:
太阳升到头顶上来了,
市场交换活动就要开始了!
天底下的人们带着要换出的货物来了,
天底下的人们带着已换进的货物去了,
天底下的人们满足了。
欢乐的踏上了归途。②
夏,又称虞夏。建都安邑(今山西安邑附近)。夏禹是一位英明、务实的国君,带领先民修河治水,有很大劳绩。传说,他曾经把出产在历山的铜块拿来铸币,发放给没有吃穿的穷人③。除此,他还允许把铜币作为贡品进呈④,也允许有罪过的人,用黄金赎刑⑤。
夏禹铸币,未必就确有其事。充其量也大凡都是后人对先世“大同”生活的憧景及对前辈先民创业的缅怀而编述传闻的轶事罢了。不过,铸币一事,至少却还是反映了数千年前,中国人就初步的认识到了重金属铜块具备了货币的职能。不过,载入史册的口碑传述,这对于了解我国史前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后期的货币起源与当时的经济状况,至今仍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夏代,由于有了剩余劳动产品的出现和积累,也就有了财富分配和享用上的不均。从夏禹开始,君位传子而不传贤。君主把天下人的天下,变为了一家私有。父子相继、兄终弟及,禅让制被瓦解、废止了。所以社会共同财富和创造这些财富的社会生产力,也都归为私人所有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仍然还是非常低下的,但从社会进化的观点来看待,还是有一定发展的。贝币已经在商品经济流通和交换中出现了,夏代采用黑色的贝币,在流通中使用⑦。这在河南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发掘中,得到了证实⑧。那么,夏代是否也使用过金属铸币?铸币也又分为金币、银币、铜币三等⑨?迄今为止,还难以肯定。这种说法,只见于历史文献,如同前面说过的夏禹铸币一样,均系传述。
商早期建都于亳(今河南偃师附近),后又迁殷(今河南安阳附近)。史称殷商。商对于夏而言,情况就有些不一样了。虽说商承夏制,都是奴隶社会。但商在农耕技术和农具改进方面,特别是手工业冶铸生产,都比夏进了一步。如,青铜器冶炼铸造技术工艺,簠、豆、鼎、鬲、镈、爵、斝、觥,等等。这些食、礼、祭器,制作手艺都是精良的,有很高水平的。除此,还有铜质农具。商代的社会生产,有了一定发展,社会生产出来的物品多了,交换的可能与可行机会也就多了。这时也就出现了商人,这是专门从事生产产品交换的人。在这里产品也就是商品。有了商人,商品横向交换的扩大联系与纵向深入的机会也就更多了,而经济社会对于所投入流通的货币需求量,随之也就更大了。使用中的骨质贝币的不足,也就有了铜质贝币的补充⑩。不过大量使用的,还是骨质贝币。
商代在使用贝币时,是否还行使过其它货币?史书上说,商纣把征收地租赋税得来的钱,都存放在鹿台(今河南汤阴附近);把征收地租赋税得来的粟,都屯积在钜桥(今河北曲周附近)⑾。到了周灭商后,武王把鹿台之财和钜桥之粟,统统都还给了穷人⑿。存放在鹿台的是钱还是财,史书说法不一。但就钱和财而言,其内涵却是接近的,都是财富的表示。不过早期的殷钱,只是作为财富用于积贮,没有进入流通领域去充当一般等价物。商代的钱,是不能和今天使用的钱(钞票)等同的,因为钱的古今释义是不一样的。远古称为钱的物品,正是今天所能见到并仍在使用的铲形金属农具。“钱”的制作年代越早,就越接近于实物的大小;越晚也就越小,最终只具有象征意义,不再像实物那样具有使用价值了。今天称为钱的,就是国家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北方称钱,南方称为钞票。钱、钞是货币的通俗称名。称名的不同,则反映出了南北两地货币称谓观的差异。钞的行使是晚于方孔圆钱的,并且逐步全方位的取代了方孔圆钱的使用。时代发展,社会进化,但不同地域(南北方、东西部)的人们对同一流通的货币,却有不同的称谓。可见观念的差异,反映出经济社会中,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则不同。自然,社会文化心态也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