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词典博客 > 紫贝与布的来源和详细讲述

紫贝与布的来源和详细讲述

2023-11-25 17:43:11

传说中的周人始祖后稷(又名为弃),因领导农业生产有方,经常取得丰收,而受封于邰(今陕西武功附近)①。自此周人便在关中平原定居下来,从事农牧业生产②。到了姬昌(周文王)、姬发(周武王)父子主事时,周人的活动中心,便又迁移到丰镐③。从此,周人就在这里扎根、壮大。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出兵一举灭商,建立了周朝。周初,为加强阶级统治,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把天下土地分配给周室贵族和开国元勋,各属下邦国,每岁要向周天子纳贡进献;在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农人首先要在“公田”上劳动,一切收获归主人。而从“私田”上得到的微小收成,才是自己的。农有田耕,这是社会的进步。“因为成为大批奴隶来源的战俘以前都被杀掉,而在更早的时候甚至被吃掉,现在至少能保全生命了。”④一切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凭借于劳动提供。扩充生产劳动力,是增加财富的手段。在古代,主要是农业劳动生产力的适时提供和补充,是很必要的。农有田耕,对于能拥有一份土地属于自己的农人来说,远比没有土地(即没有个人经济)的农人,是要强多了。有了土地,农人的生产劳动积极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有一首周人歌谣,唱道:“老天爷,快下雨!先把雨水下到公田里,再把雨水下到私田里。我做完了公活,再去做私活。”⑤从乡歌民谣里可以看出周人的公私观是明确的,劳动态度也是积极的。在周代,有关农人从事劳动生产和其居家生活,古诗里有着形象生动的描绘⑥。
    周初,井田制的推行,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生产劳动力的释放,促进了农业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⑦农业生产的粮食数量持续的稳定与提高,不仅关系到社会需求的满足和安定,也更为直接的涉及到统治阶级的安危存亡。所以,历代明智的君主帝王,都是把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提高,作为施政的基本国策。把农业作为立国之“本”。人世间的一切消费经济活动,吃、穿、用,全都由“本”来供给。在封闭的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里,尤其如此。重“本”,不能不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抑“末”的后果。我国封建社会的长期性,是世界各国历史上少有的,经济发展的停滞与缓慢这和社会高度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及商人的经营活动有关。“重本抑末”,自从成为儒家的政治哲学观组成以来,也便成为了统治者传统的基本国策。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抑制商人及其商人从事商业经济活动的一整套对策。显而易见,在一个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社会里,货币经济也是不会发达的,尤以在实施自给为主的小农经济社会,更为显著。那么投入到社会流通领域中的货币数额,显然是较少的。这在于民生所需要的谷米、布帛、菜蔬、肉食,都可以通过自家生产来自食自用。没有交换(或者很少)发生,而货币也就沦为无用或不用、少用⑧。反之,凡货币经济趋于活跃,则又与观念的更新、政治的改革与社会的进化发达有关。
    周代,金、钱、布、帛,都曾作为过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参与过商品经济活动。不过,最多使用的也还是贝币。在金文中,记载最多的,贝币为其一。贝币最初用于赏赐,后来广及民间⑨。贝币包括有海贝、骨贝、石贝、金属贝多种。(图001)海贝在远古时代,是珍贵的,产地远距内陆腹地,出产虽多,但交通不便,更显得来之不易了⑩。加上,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生产生活,自己解决。所以贝的行使也受到了限制。在古代,贝同样也是作为过财富的象征。联系到时至而今仍在使用的方块汉字,诸如:贡、财、贪、货、购、贮、败……都与贝有关,与财富有关。
    当只有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协同发展与进步,也才能造就和推动货币经济的发展与兴旺⑾。凡之种种,方可促进经济社会的全方位进步,这里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举凡“他们最初的经济进步,就在于利用奴隶劳动来提高和进一步发展生产。”⑿可见生产有了长足进展,劳动成果增多了,也就更加刺激了商品经济的日趋发达,也就对流通中的货币数额的需求量,有了再多一点的要求。这样,货币就与人的生产与生活密切了,且不断深入人心。例如,周代妇女在从事家庭手工编织时,就曾经唱道:“花色绚丽的彩绵,图案花样全都是用贝壳织编。”⒀男子汉出门在外边碰到久不见面的乡党时,也常说:“能见到你,我心中很高兴。就好像是得到了百朋贝的赏赐一样。”⒁朋,是贝币的计量单位。两枚为一朋。(另一种说法是五枚为朋)那么百朋,就是两百枚贝币了。这对于一个平民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因八十朋贝,就可换田十块⒂。
    近年来,陕西周墓葬出土文物,除去青铜器外,还有贝币的出土,有时出土数量竟达千枚以上,实属罕见⒃。但金属贝币的出土,还较为稀少⒄。周贝,不仅陕西有出土,外省也有,如河南⒅。因为中州平原在历史上也曾经是周人活动的区域之一,所以也总是会留下货币经济活动踪迹的。贝币退出货币世界,则是在周代以后了。秦行钱废贝,是不是始后就再不行贝了,当然也不是。远的且不说,清代末年,就还有人一再倡导行贝、解决钱荒⒆。行贝与行钱,贝、钱并行,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社会中,货币经济呈现多元状态,不是实施单一的币制。也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这又同国土辽阔、地域宽广、自然环境殊异,有很大关系。各地情况的不尽相同,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就不可能趋于一致,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布币,也是周在陕西鼓铸与流通的货币之一。(图002)布币是由远古农业耕具演变发展而来的。布同镈。镈则是农具。周人在进行农业劳动生产时,是用钱(铲)和镈(锄)来耕地播种,用铚(镰)来收割麦谷⒇。这些农具,在参与最初的商品交换活动时,都充当过暂时等价物,起有着货币的作用。布币(铲形币)在交换活动中的让度与易手,我们从周人另一首歌谣里,也可以看到,有一个笑嘻嘻敦厚实诚的男子汉,怀里抱着布币,换取一个农家女子,自家生产的丝束(21)。从男人怀抱布币出门做生意,可以推测当时行使中的布币,大约是接近实物大小的,还是农具。否则,是可以放入衣袋内,用不着去抱着。布币只是在以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才逐渐与实物脱离,具有象征意义罢了。
    布币从形制分,有空首布与平首布两大类。再细分,两类各又可分为若干种。空首布还保留着镈的形状,首空,可以装入木柄当铲用,基本上是原物的模样。故空首布应是早期的布币。平首布就已经是铜片了,但形制没有多大变化,只是较实物小了,具有象征意义。稍后,布币也只是在“肩”与“足”上有变化。如就“足”而言,就有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等等。同时,布币的鼓铸技术也是从粗糙到精良的。我们从布币的演变发展中,倘若只从技术美学与画法几何学的角度,来看周人的审美趋向时,便会发现,他们已经获知弧与弧的连接、弧与线段的连接,所画出的曲线是美的。这也反映出我国技术应用美学与画法几何学知识,远在周代就很普及并得到应用了。
    多年前,周布在陕西有过出土发现(22)。其他地方也有过(23)。这些珍品的重见天日,对历史文献记述的真实性,给予了肯定。
    周钱,称为环钱。布与钱的社会购买力,现在还不清楚。另外,周代的货币制度,虽有一套系统的、较为完善的管理机构与实施办法,但详尽的有关法规和细则,现在也还不很清楚(24)。在于史书记述的过于简略,没有提供这方面的详细情况和说明。有些问题,也还有争议。如周景王(姬贵)铸大钱。史有明载,不是一处。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铸宝货,“厚取于民”(25)。一些研究者对此予以否定。可是,为什么秦汉时,没有人对此提出过异议?西晋鲁褒写《钱神论》,也没有见他发难(26);唐人刘秩向玄宗奏呈《货泉议》时,也没有否认(27)。那么时人仅仅以此钱没有出土报告和传世实物,就对其持不屑一顾并进而否定的做法,我认为未必就是妥当的。对于一些历史上有争异的人与事,不忙于做结论,总要比一言以毙之为好。因为任何一桩历史之谜的破译,是需要时力的,也是需要有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的。凡一时不能统一认识的,“挂”起来也不仿事,不影响吃饭。对那种既不能取得认同,又不能有据否定的论争,在学术研究中是正常的现象,是允许存在的,用不着在争论的双方,都拿不出“铁证”前去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