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月是中国古代一些地方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的时候开展。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 秋夕祭月由来已久,源自天象崇拜,祈求助力完成心愿,故此拜祭。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中国古代一些地方古人祭祀月亮神,以庆祝中秋节,慢慢成为习俗。汉代是中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唐代时中秋风俗在中国北方已流行,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随着节日的发展推进,月圆也逐渐演变成了“人团圆”的含义。 山西省泽州县中秋主要仪式是祭月、拜月,当地人称为拜“月婆婆”。
古代重要祭礼之一。天子于每年秋分设坛祭祀月神。《管子·轻重己》:“秋至而禾熟,天子祀於大惢,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絻白,搢玉揔,带锡监,吹损箎之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号曰祭月。”《礼记·祭法》:“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 郑玄 注:“夜明,月坛也。” 孔颖达 疏:“夜明者,祭月坛名也。”《史记·封禅书》:“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
古代重要的祭祀。天子於每年秋分設壇祭祀月神,以表對天地賜與豐收的感恩之心。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