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据传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迁移至福建南部,发祥于福建泉州。现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外,还广泛分布于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及广东粤东、粤西地区、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全世界使用闽南语的有7000多万人。 "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学术上泛指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台之闽南语。台湾及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在大陆语言学的分类上,属汉语族中闽语的一种。闽南语在各地有不同称呼,例如在中国大陆常被称为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福建话、河洛话(古代河南话)、学佬话、等;在台湾亦被称为台湾闽南语、台湾话、河洛话或福佬话,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则称为福建话(Hokkien)或咱人话(台闽字写作咱侬话)。
漢語之一,分布於臺灣、大陸地區福建省南部、廣東省的潮州汕頭一帶及海南島。語音特點是沒有f[f]聲母,古鼻音聲母常說成口音,如廈門「馬」說成[be]、「牛」說[gu]。s[s]、sh[s]不分;古知徹澄讀端透定,韻母沒有撮口呼。輔音韻尾有-m[-m]、-n[-n]、-ng[-]和-b[-p]、-d[-t]、-g[-k],聲調一般有七個。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