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氏盘(San Family Plate),又称夨(c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区),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通高20.6厘米,腹深9.8厘米,口径54.6厘米,底径41.4厘米,重21.31千克;圆,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间以兽首三,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散氏盘记述的是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散国位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西北方与夨国为邻。青铜器断代上一般将散氏盘定为周厉王时期器物。
西周 后期青铜器。 清 乾隆 中叶出土。是现已出土盘器中铭文最长者。参阅 清 阮元 《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 郭沫若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西周後期散氏之盤,腹中有銘,十九行三百五十七字,記載有關散、矢兩國間和戰割地的事,為我國古銅器中著稱者,今藏於臺灣故宮博物院。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