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汉族曲种之一,是河北省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 乐亭大鼓相传1850年前后由温荣创立于河北乐亭县,曾与评戏、唐山皮影并称"冀东民间艺术的三朵花"。乐亭大鼓在老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吸收了冀东地区的民间小曲清平歌和悠悠调以及戏曲艺术声腔,同时将说唱鼓书的音乐和表演加以规范,以铁板代替木板击节伴奏,用冀东一代的乡音演唱,创造的具有冀东特色的鼓书艺术。 乐亭大鼓最早的艺人之中较有名气的有陈继昌、齐祯、王恩鸿、陈俊山、翟子芳、商秀安、田紫阳、张国玺、吕占山这九家声腔各异,演唱风格各有千秋,曲调有二三十个,但最受当时观众认可和喜欢有18种,称为“九腔十八调”“二十四甩腔”“七十二哼哼”。
又名乐亭调。曲艺的一种。 清 中叶起源于 乐亭县 (今属 河北省 )。表演者左手击铁板,右手击鼓,另一人以三弦伴奏、以唱为主,有时插入说白。后来因流行地区不同而分成两派:一派以 唐山 农村为中心,也叫唐山大鼓,有说有唱,小段,长篇并重,一派流行于 北京 天津 ,也叫铁板大鼓,只唱不说,专演短篇。
清中葉一種起源於河北省樂亭縣的曲藝,流行於樂亭、唐山及華北地區。表演形式為一人左手擊鐵板,右手擊鼓演唱,另以三弦或四胡、笛子、二胡等樂器伴奏。分為東路和西路兩派,東路以樂亭為中心,音調高亢;西路以唐山為中心,唱腔婉轉,節奏富變化。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