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时代,女子是不准登台演戏的,戏曲一直是男子的统一天下。在戏曲史上,虽在明前南戏北杂时期出现过女子戏班的记载,但它指的是达官豪门豢养的私家女乐,女子卖身入府,沦作艺妓,不像男班可在民间流动演出,百姓是看不到的。清康熙初年,敕令禁止私设女戏。到了清同治末、光绪初,出现了一种全部由少女组成的京剧女班,时称“髦儿戏”。
旧时全部由青年女演员组成之戏班或演出的戏。 清 同治 、 光绪 年间出现于 京 沪 等地,多演唱京剧。 清 裕德菱 《梨园佳话·馀论·女伶》:“女剧 沪 上谓之髦儿戏。髦,盖髻也。昔时妇人拖长髻而作男子冠服,致足笑人,故有此称,非时彦之谓也。”一说,原称“毛儿戏”。因创始班主名 李毛儿 ,故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九回:“﹝ 雅琴 ﹞又预备叫一班髦儿戏来,当日演唱。” 张友鹤 校注:“一种由女演员组成的戏班,据前人考证,髦儿本作毛儿,因创始的班主为 李毛儿 而得名。最初专应堂会唱徽调;后来也在戏院演出,大部唱京戏,小部唱梆子。”一说因演员年幼而技艺皆娴得名。 徐珂 《清稗类钞·戏剧·猫儿戏》:“教坊演剧,俗称为猫儿戏,又名髦儿戏。相传 扬州 有某女子名 猫儿 者,擅此艺,开门授女徒,大率韶年稚齿,婴伊可怜……谓之髦儿戏者,意谓伶之年龄皆幼,技艺皆嫻,且皆由选拔而得,无一滥竽者也。”
全部由少女演出的戲曲。相傳清同治年間李毛兒擅此藝,開門授女徒,因此稱為「毛兒戲」或「髦兒戲」。最初專應堂會,唱徽腔,後來也公開演出,唱平劇、梆子等。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