笏(hù)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也是秦腔演出道具之一。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笏板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但古代的2尺6寸要短于如今的2尺6寸。两晋以后,纸张普及,笏板成为一种礼节性用品,料质也由竹木上升为玉或象牙。唐代武德四年以后,规定五品官以上才能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笏,三品以上的笏板,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的官员不执笏板。清朝开始,笏板被废弃。
即笏,手板。《儒林外史》第十四回:“﹝ 马二先生 ﹞在靴桶内拿出一把扇子来当了笏板,恭恭敬敬,朝着楼上扬尘舞蹈,拜了五拜。” 赵树理 《刘二和与王继圣》:“有人要点戏,戏班里自然愿意,打发了个唱旦的拿了个写着戏本名目的笏板来了。”
古代臣子覲見天子時手中所持的板子;亦作記事用的板子。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