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尉(xiào wèi)是中国历史上的武官官职。 校尉始置于秦朝,设立有左右校尉,领兵,其地位略次于将军。汉朝时达到鼎盛时期,为略次于将军的武官。汉武帝时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分领特种军队;又有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屯兵。东汉略同。校尉手下有自己统领的部队,而将军却不一定有自己的军队。所以校尉的实际影响力有时候甚至超过将军,东汉末年三国序幕之时,名义上统领天下兵马的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所杀,而其手下的西园军校尉袁绍、曹操等却以此带领士兵兵变杀死了所有的宦官。魏晋与南朝宋、齐、梁、陈有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三国魏又特设千人督校尉,主领兵。隋炀帝改府兵领兵官大都督为校尉,秩正六品。唐制府兵以三百人为团,以校尉领之。唐、宋、元、明六品以下,清只限于八九品。明、清以卫士为校尉。明锦衣卫的校尉同差役。清除散官外,实职不用校尉名,仅为习称。
军职名。据《史记》, 秦 末起义军中已有此职。《项羽本纪》载: 项梁 “部署 吴中 豪杰为校尉、候、司马。”又《张耳陈馀列传》载: 陈胜 “以 张耳 、 陈餘 为左右校尉。” 汉 代始建为常职,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并各随其职务冠以各种名号。掌管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长官,亦有称校尉者。 隋 唐 以后迄 清 为武散官之号,地位逐渐降低。 明 清 之际也称卫士为校尉,其地位尤低。参阅《通典·职官十六》、《续通典·职官十六》。
職官名。漢時始有此官,職位略次於將軍的武官。隋唐以後地位逐漸降低。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