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色地的单彩瓷器。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景德镇官窑生产的特殊彩瓷品种,在烧成的白瓷或青花瓷上涂某一色为地,配另一色纹样,如黄地红彩、红地绿彩、黄地紫彩等,色彩浓艳,对比强烈。一般说杂彩的地色与花纹均为低温釉、彩,偶尔也有高温地色、低温纹饰的情况,如柿地绿彩瓷器等。杂彩以嘉靖朝为最盛,嘉靖本《江西大志·陶书》有详细记载。景德镇御器厂旧址出土器底刻有“大明嘉靖年制”款的黄地蓝彩标本,甚为罕见。
见“ 杂綵 ”。
亦作“ 杂彩 ”。杂色丝织品。《晏子春秋·谏下十四》:“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鏤刻。”一本作“ 杂綵 ”。《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今科制自公、列侯以下,位从大将军以上,皆得服綾锦、罗綺、紈素、金银饰鏤之物,自是以下,杂綵之服,通于贱人。”《新唐书·百官志三》:“监事八人,掌钱帛、杂綵。”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