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中丞是中国古代官名,是一种御史,为御史大夫的副职,居宫中兰台。其主管侵害人民权益、贪官污吏、贪赃枉法等事务,类似于近代督察处、政风廉洁处、廉政公署。 御史中丞设置于秦朝,汉代沿用,或称御史中执法,秩千石,一方面掌管国家的图籍和档案的储藏,一方面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并且监督行使地方监察权的各部刺史,综领十三州刺史和侍御史,指挥他们监察天下郡国官吏、审计上报的各类文件帐簿等,对三公、九卿有弹劾之权。西汉末年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御史中丞即成为御史台的长官,专司监察。东汉时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在集会时不与其他官员联席,称为三独坐。汉哀帝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此后历代相沿不改,唯官名时有变动,曹操曾改御史中丞为宫正,取其纠弹百官朝仪的职掌而言。北魏亦曾改称中尉。南北朝时期,御史大夫时置时废、即令置大夫亦往往缺位。故中丞实为御史台长官无疑。隋代改称治书侍御史,为御史台副长官,掌监察司法。唐代沿设,置二人,正五品。明朝废御史台,改设都察院,御史中丞遂废。清朝,督抚常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当时以为副都御史可比此前的御史中丞,故习称督抚为中丞。
官名。 汉 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的助理。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章奏,纠察百僚,其权颇重。 东汉 以后不设御史大夫时,即以御史中丞为御史之长。 北魏 一度改称御史中尉。 唐 宋 虽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即以中丞代行其职。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