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进士之称始见于《礼记·王制》:“大乐正论进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举人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科舉時代的科目。隋煬帝選拔人才,設進士科,唐宋因之,其時凡舉人試於禮部合格者,稱為「進士」。明、清之制,會試中式,殿試後賜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皆通稱為「進士」。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