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歌盛行于唐宋时代,其时又兼作一种诗体,即竹枝词。本为賨(cóng)人民歌的竹枝歌,经刘禹锡改造后,成为文人竹枝词,后人称之为《竹枝体绝句》或《七绝·竹枝体》。 竹枝歌最早可追溯到武王伐纣时的“前歌后舞”,它与“巴渝舞”“巴讴”有民族和地缘文化传承关系。据刘禹锡《竹枝词序》所说,他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担任夔(kuí)州(今重庆奉节)刺史时,在当地看见老百姓吹着短笛,敲打着鼓,唱《竹枝》时被吸引住了。于是,他尝试着创作了九篇《竹枝》,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后来竹枝词便从民间走出来登上大雅之堂,唐宋两代的很多大诗人,如白居易、苏轼、苏辙、黄庭坚、范成大、杨万里等纷起效仿,争作《竹枝词》,一直到元、明、清,其势不减。 比较著名的有杨万里的《竹枝歌》说是在丹阳县听到舟人与纤夫唱的。
即竹枝。 唐 刘商 《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思归夜唱《竹枝歌》,庭槐叶落秋风多。” 宋 晁补之 《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词:“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回生》:“《竹枝歌》唱的女郎苏,杜鹃声啼过 锦江 无?”参见“ 竹枝 ”。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