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 屈原被逐,彷徨于川泽之间,四下游览之后,身体疲惫,于壁画下修养精神,抬头正看到所绘图案,于是在墙壁上书写了文字,以抒发心中的愤懑之情。《天问》是一篇充满强烈的理性探索精神和深沉的文学情思的经典诗作。该诗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语言别具一格,句式以四言为主,不用语尾助词,四句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 《天问》艺术上的独创,在中国诗歌史上绝无仅有。郭沫若先生称:“其实《天问》这篇要算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天问》也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著作。
(1).指天子的询问。《晋书·傅咸传》:“每见圣詔以百姓饥饉为虑,无能云补,伏用慙恧,敢不自竭,以对天问。”
(2).《楚辞》篇名, 屈原 作。诗文中亦作为“问天”的双关语。 清 龚自珍 《秋心》诗之二:“《天问》有灵难置对,《阴符》无效勿虚陈。” 清 黄遵宪 《人境庐之邻》诗:“陆沉欲借舟权住,天问翻无壁受呵。”
楚辭的篇名。屈原所作。屈原遭放逐之後,憂愁苦悶,對天地間許多事情感到懷疑,提出疑問以抒愁悶,故作天問。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