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性(buddhata, buddhatva) 】 《 中国大百科全书( 佛教篇) 》 Foxing 佛教术语。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 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认为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另外一些经典主张,并非一切有情都有佛性,有一部分人,由于他们的根器,即使勤修也不能成佛。佛性一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内涵。诸家依《 涅盘经》一般说有三因佛性: 1、正因佛性,即 中道实相、真如法性的理性; 2、了因佛性,即照了二谛的 般若智慧; 3、缘因佛性,则是配合了因智慧开发正因的六度万行的功德行愿。 佛性是因,成佛是果,要圆满具备此三因方能成佛。又有三种佛性说: 1、自性住佛性,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改变,一切众生皆具此理; 2、引出佛性,依 禅定智慧修行之力,本有佛性逐渐显现而引出者; 3、至得果佛性,修因圆满,至成佛时,本有的理体佛性彻底显现。 佛性一词和法性、实相、 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 《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 《涅盘经》也说“佛性有种种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 涅盘,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楞严三昧、师子吼三味”。 【 佛性 】 《 佛学大词典 》 梵语buddha-dha^tu 或buddha-gotra。又作 如来性、觉性。即 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为如来藏之异名。据北本涅盘经卷七载,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凡夫以烦恼覆而无显,若断烦恼即显佛性。 原始、部派佛教等,不说佛、菩萨以外者之成佛,故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旨。但据 世亲之佛性论卷一,有部等部派主张众生无先天之‘性得佛性’,但有后天依修行而得之‘修得佛性’,依此,分决定无佛性、有无不定、决定有佛性三类众生。对此,分别说部以空为佛性,一切众生悉以空为本,从空所生,故主张本性皆具佛性。同书卷二复将佛性分为三位(称三位佛性、三佛性),即:( 一)住自性佛性,众生先天具有之佛性。(二)引出佛性,通过佛教修行所引发之佛性。(三)至得果佛性,至 佛果始圆满显发者。 中、日诸宗派于此亦有诸说而互相论难。(一) 天台宗立正、了、缘之三因佛性之说,即:(1)正因佛性,一切众生本具之三谛三千之理。(2)了因佛性,观悟佛理所得之智慧。(3)缘因佛性,能起智慧之缘的所有善行。其中,前者属性(先天),后二者属修(后天),但本来性修不二、圆融无碍,三佛性是非纵非横(非前后继起,亦非同时并列)。又三因佛性加上果性(菩提之智德)、 果果性(涅盘之断德),即称为五佛性。以其因果不离,故为因位、果位互具。(二)据 华严宗,众生之佛性圆满具足一切因果性相,有情具足成佛之可能性为佛性、觉性,以此与非情具有之真如之理称为法性加以区别,故主张成佛唯限于有情。(三)据 密宗, 森罗万象悉是 大日如来之 法身,故立悉有佛性之说。(四) 三论宗废有关佛性之种种议论,以为别说因果即是迷执,故称非因非果之无所得中道为佛性。(五)法相宗说二种佛性,即:(1)理佛性,所有存在本体之真如理。(2)行佛性,含藏于各人 阿赖耶识中成佛之因之无漏种子。具理佛性,而不具行佛性者,亦不得成佛。又立五种姓说,即菩萨、 声闻、缘觉证悟所得之三种定姓、不定姓及永不能成佛之无姓;主张唯菩萨定姓与不定姓者具有行佛性。(六)禅宗虽言证悟众生本来之面目,但却否定执迷佛性有无等问题,故有‘ 狗子佛性’等 公案。(七) 净土宗承认理佛性之说,然亦有加以否定者。日本 净土真宗主张成佛系依 阿弥陀佛之 本愿力,谓如来给予众生之信心为佛性,此即信心佛性说。 此外,诸经典亦见佛种、佛种性等语,意谓成佛之因,但其内容依经各异,通常多指众生本具之佛性,或指烦恼、菩提心、菩萨之修行、称名等。[大般泥洹经卷四分别邪正品、北本涅盘经卷二十八、菩萨善戒经卷一、入楞伽经卷二、卷七、 解深密经卷二、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七、大乘玄论卷三、大般涅盘经疏卷二十五、 华严经疏钞卷三十、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六、大乘义章卷一佛性义、法华经玄赞卷一、法华玄义卷五下、 金光明经玄义卷上、 中观论疏卷一末](参阅‘五姓’1107、‘佛种’2744) 【 佛性 】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术语)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也,通因果而不改自体是云性,如麦之因,麦之果,麦之性不改。华严经三十九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涅盘经二十七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 佛性 】 《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 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佛性即是一切众生永不变异的觉悟之性。涅盘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
(1).佛教名词。谓众生觉悟之性。《涅槃经》卷二七:“我常宣説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北齐书·杜弼传》:“闻卿精学,聊有所问,经中佛性、法性,为一为异?”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五:“此迺泥土瓦砾合成,安得有佛性耶?” 清 龚自珍 《法性即佛性论》:“宗--今立法性即佛性。”
(2).借指礼佛修行之心性。参见“ 佛性禪心 ”。
成佛的潛能。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