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网】-优秀的文字文化查询网站。
字典
  • 字典
  • 词典
  • 成语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词典 > 三德

三德

学习:165 次 更新时间:2023-10-12 12:40:44

  【三德】 [出金光明经玄义] 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净是为德。(常即不迁不变。乐即安隐寂灭。我即自在无碍。净即离垢无染。佛以此四者为德也。)一法身德法即轨法。谓诸佛由轨法而得成佛。故名法身。此之法身。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众生迷之而成颠倒。诸佛悟之而得自在。迷悟虽殊。体性恒一。具足常乐我净。是名法身德。二般若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佛究竟始觉之智。而能觉了诸法。不生不严灭。清净无相。平等无二。不增不减。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般若德。三解脱德不系名解。自在名脱。谓佛永离一切业累之缚。得大自在。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解脱德。  【三德】[三种品德] ①《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②《史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③《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三德(梵trigun!a)】  (一)指涅盘果体所具足的众德︰即(1)法身︰指转迷界众生的苦果所得的果体。(2)般若︰指离情鉴照之用。(3)解脱︰系指离一切系缚。出自南本《大涅盘经》卷二〈哀叹品〉。《大乘义章》卷十八云(大正44·820c)︰  ‘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中略)言解脱者,自体无累名为解脱,又免羁缚亦曰解脱。(中略)言般若者,此翻名慧,智能鉴照故名为慧。’  三德之相状开合不定,法身有唯一法身、真应二身、法报应三身等。般若有唯一如实慧、真实方便二智、清净一切无碍三智等。解脱有唯一解脱门、有为无为二解脱、心慧无为三解脱等。所以立此三德者,(1)对烦恼、业因、苦报等三障故;(2)对福、智、报三因故。《大乘义章》卷十八谓(大正44·820b)︰  ‘翻对烦恼宣说波若,波若慧明能除烦恼闇惑法故。翻对业因宣说解脱,业能羁缚,解脱无果能断绝故。翻对苦报宣说法身,法身清净离苦报故。(中略)因中之智至果满足名为般若,因中之福至果满足说为解脱,因中之报至果满足名为法身。’  又,天台宗在《金光明玄义》卷上以之为十种三法之一,并释其名云(大正39·3a)︰  ‘法者法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故经言︰诸佛所师所谓法也。身者聚也,一法具一切法,无有缺减,故名为身。经言︰我身即是一切众生真善知识,当知身者聚也;般若者,觉了诸法集散非集非散,即是觉了三谛之法;解脱者,于诸法无染无住,名为解脱。是名为三。云何为德?一一法皆具常乐我净,名之为德。’  即法体融即,一法摄一切法为法身;离情明照理体为般若;应物而自在度众生为解脱。《大般涅盘经疏》卷六谓(大正38·69b)︰  ‘旧伊可譬昔教三德,法身本有般若修成,入无余已方是解脱,无复身智,如竖点水纵而相离。又约身约智分得有余解脱,横一时有,三法各异,如横列火,各不相关。新伊字者,譬今教三德,法身即照亦即自在,名一为三,三无别体,故是不横,非前非后,故是非纵。一即三如大点,三即一如细画,而三而一,而一而三,不可一三说,不可一三思,故名不可思议。’  然圆教三德非唯非纵非横,非三非一,相互间无碍融通,更类通真性、观照、资成三轨,乃至惑、业、苦三道。三德即三轨,乃至即三道,毕竟为同体异名,悉皆三千三谛妙法,法法融通无碍。  (二)指智德、断德、恩德︰即佛果功德的三分。出自《佛性论》卷二。即佛果满足一切诸智、照了一切诸法,有无碍自在之德,名为智德。断除一切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无所余,有二乘所断不及之德,名为断德。依利他摄化的誓愿,而有救护众生究竟解脱之德,名为恩德。《华严经疏》卷八谓(大正35·562a)︰  ‘修极有三︰(一)大悲极,入佛神通境。入佛神通境,但为益生,故此成恩德。(二)大智极,入佛力境。如来力境,悲智超绝无能及,故成佛智德。(三)自在极,入如来解脱门,尽一切障,心境自在,成佛断德。’  若将三德与自利利他、自行化他、自觉觉他相拟配,则智断二德是自利、自行、自觉,而恩德是利他、化他、觉他。亦即三德齐全,则能得二利圆满、觉行穷满之佛果。  (三)指萨埵(sattva,纯质)、剌阇(rajas,激质)、答摩(tamas,翳质)等三者︰系数论外道所立,为现象的构成要素。出自《金七十论》卷上。即二十五谛的第一自性冥谛中具此三德,从自性谛所生的后二十三谛亦能具此三德。但是神我谛不具此三德。《金七十论》卷上谓(大正54·1247c)︰‘喜为萨埵体,罗阇忧为体,闇痴多磨体,是现三体相。照造缚为事者,是三德何所作?初能作光照,次能作生起,后能作系缚,是三德家事。’该论更以五事说明三德之相互关系,即︰  (1)三德相伏︰若喜乐增多,则能伏忧与痴闇;若忧恼增多,则能伏喜乐与痴;若闇痴增多,则能伏忧与喜乐。譬如日光盛,则星月明不现。  (2)三德相依︰三德相依能作一切事,如同三杖相依则能持物。  (3)三德相生︰有时喜能生忧与痴,有时忧恼能生喜与痴,有时痴能生忧与喜。譬如三人相依同造一事,三德相依共造生死。  (4)三德相并︰如喜有时与忧并,有时与闇并;忧有时与喜并,有时与闇并;痴亦如是,有时与喜并,有时与忧并。  (5)三德互起︰三德互作自事及他事。如喜德作喜乐,名作自事,若作忧痴是名作他事,譬如王家有美女,良人及一族为之喜乐是作自事;然同族有丑女,为之忧恼,心转痴闇是作他事。如是,忧德、闇德亦作自他事。  以上三德或相顺,或相违,而生大谛、慢谛等诸谛,更生天上、人间、禽兽三种世间,迷悟升沉无穷连续。此三德今或有译作喜、忧、闇,或译作勇、尘、闇,或约三世界而译为乐、苦、舍,或约色法译作黄、赤、黑,或染、粗、黑,或就心法译作贪、嗔、痴等。

三德的拼音

拼音:sān dé

词典解释

(1).三种品德。随文而异。《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孔颖达 疏:“此三德者,人君之德,张弛有三也。一曰正直,言能正人之曲使直;二曰刚克,言刚强而能立事;三曰柔克,言和柔而能治。”《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国语·晋语四》:“ 晋 公子善人也,而 卫 亲也,君不礼焉,弃三德矣。” 韦昭 注:“三德,谓礼宾、亲亲、善善也。” 宋 秦观 《辩士》:“所谓辩士者,必以其具三德,明五机而利口者不与焉。盖上知道德性命之原,下达礼义形器之变,旁通幽明时物之所宜者,识也。窘之而益出,费之而益新,掩之以卒而不乱,压之以重而不慑者,才也。经、传、子、史、天星、地志、医方、卜筮、百家之书,无所不涉而能谨守其宗者,学也。夫是之谓三德。”

(2).即三老。《大戴礼记·曾子本孝》:“任善不敢臣三德。” 卢辩 注:“三德,三老也。”

(3).指狐的三种特性。 唐 白行简 《狐死正丘首赋》:“寧九尾之足尚,实三德而可钦。”

国语词典

三德 (sān dé)
  1. 三種品德。

    • 書經.洪範:「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
    • 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
  2. 具有至德、敏德、孝德的三長老。

    • 大戴禮記.曾子本孝:「任善不敢臣三德。」
    • 戴德.注:「三德,三老也。」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

本文地址:https://www.cidian5.com/cidian/TgYGiLX.html

上一篇:谷策
下一篇:水师
按字母查找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