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淮南话,即主要在安徽省淮南市一带使用的方言,过去一般把淮南话归入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支、北方方言(官话)、江淮官话、洪巢片[1-2]。这反映了淮南市建市早期的方言状况,随着建国以后北方和周边移民的迁入,原先标志着淮南话隶属于江淮官话的最显著特征——入声——已经脱落。现在以田家庵区口音为代表的淮南话应归入中原官话信蚌片,与蚌埠话相近。淮南话是深受江淮官话影响的中原官话,介于两者之间,与周边的怀远县、长丰县、寿县等地的方言均有所不同。淮南话分为三个次方言区。上窑、洛河、九龙岗地区属于江淮官话,接近怀远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五个声调,而且入声调值为21低降短调;田家庵区、大通区西部为典型的淮南话,介于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之间,没有入声,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和凤台县属于中原官话,同样只有四个声调,与田家庵区不同却与寿县类似的是声母hu [xu]、f [f] [3]混同的现象,例如飞=灰、分=昏等。尽管淮南话存在内部差别,但是总体上仍具有相当多的共同特点。例如“儿、二”不读作普通话的er [əɻ],东部地区倾向于读作a [a],西部地区倾向于读作e [ɤ]或[ɛ];存在唇齿浊擦音 [v](即读拼音 f 时振动声带)和舌根浊擦音 [ɣ](即读拼音 h 时振动声带);不存在舌尖后音(卷舌音)zh [ʈʂ], ch [ʈʂʰ], sh [ʂ], r [ʐ/ɻ],舌尖后音一律被舌尖中音(平舌音)z [ts], c [ʦʰ], s [s], [z](其中最后一个音是替代普通话中的拼音r,淮南话发音为s同时振动声带)代替;后鼻音eng [ɤŋ], ing [iŋ] 并入前鼻音en [ən], in [in],然而an [an]和ang [ɑŋ]并不混淆;倾向于将d [t], t [tʰ], n [n], l [l], z [ts], c [ʦʰ], s [s]后的合口呼韵母ui [ueɪ] 和un [uən]读作开口呼韵母ei [eɪ]和en [ən],例如“对、退、嘴、岁”读作“dei、tei、zei、sei”,“顿、轮、村、孙”读作"den、len、cen、sen"等;除了以上列举的语音方面的共同特点外,淮南话在词汇和语法方面也相当一致。注意淮南话不可同“淮普”即所谓“淮南普通话”混淆。淮普一般是指回避使用淮南话特有的方言词汇,但是保留淮南话的发音系统,带有淮南口音的普通话。
方言。敲碎;打烂。《收穫》1981年第5期:“就因为镜上印了个 嫦娥 奔月……硬给砸巴了。寡妇那个求呀,趴在地上,眼泪把褂子都哭湿了,人家硬不干,给砸巴了。”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