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褂清代服饰名称。清代以“袍褂”为正装,即服饰主体由大襟右衽的袍与罩在袍外的外褂两部分组成。外褂多为石青色,或称红青色、天青色,遇丧期、忌辰则为元青色(黑),形制为圆领、对襟、平袖端,男款外褂长度到膝盖或小腿处,左右两开裾,女外褂较长,左右及后三开裾。清代皇帝的衮服,即缀有四团龙纹的外褂;官员的补褂,即前后缀有方形补子的外褂,二者一般罩于朝袍与吉服袍外;君臣常服褂没有彩色织绣纹饰,均为暗花纹,罩于常服袍外。
清 朝官员的礼服之一,因加于各衣之外,故名。长及胫,裾前左右开叉,胸部及背部皆绣有花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后头送出来的主人,却是穿的枣红寧绸箭衣,天青缎子外褂。”
清代官吏大禮服的上衣,因加於各種衣服的外面,故稱為「外褂」。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