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网】-优秀的文字文化查询网站。
字典
  • 字典
  • 词典
  • 成语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词典 > 淄青

淄青

学习:188 次 更新时间:2023-10-09 17:46:21

《新唐书·藩镇传》记叙淄青镇的历史是从李正己开始的。史臣评论该镇为“得计则潜图凶逆,失势则伪奉朝旨,向背任情,数十年矣。”[7](P3543)李正己时,无论是版图、兵力、威望,淄青镇在各镇中都首屈一指,扮演着“号令诸镇”的角色。德宗即位之初,一反代宗优容姑息之风。李正己尽管实力强大,还是“内不自安,遣参佐入奏事。”[9](P7218) 还同田悦“各献缣三万匹”, [9](P7280) 庆祝德宗的生日。建中年间发生的魏博、成德、幽州、淄青等藩镇的叛乱,源于德宗坚决不许藩镇世袭。 “泾原兵变”,德宗被叛军逐出长安,不得已赦免四镇。四镇遂罢兵。李纳得到节度使的任命后,便不再拒命朝廷,反而听从朝廷的调遣,防秋备塞,并响应德宗号召,共破李希烈。李师古时期,淄青镇内相对和平,基本上未发生大规模的军事活动。他畏惮宰相杜黄裳,遂“终身不敢失节。”[13](第2集)李师道继任之初,在判官高沐、僚属李公度等亲唐派的扶持下,“乃请进两税,守盐法,申官员。”[7](P3538) 他还曾献帛万匹助军。设在他辖区内的兖郓巡院也曾收缴盐利上交中央。但不久后,李师道便在邪佞分子的蛊惑下,走上了公然背叛朝廷的道路。宪宗即位后,坚决推行裁抑藩镇的政策,对藩镇发动了一系列讨伐战争。元和元年(806年),宪宗征服欲割据三川的西川节度使刘闢,接着又先后平定了夏绥留后杨惠琳和镇海节度使李锜的割据叛乱。各割据藩镇都有所收敛,李师道却不识时局,逆潮流而动,一反前任节度使“相机而动”的旧风。元和四年(809年),宪宗讨伐成德王承宗,李师道数上表请赦。元和七年(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归正后,李师道派人联络宣武节度使韩弘,企图使淄青、宣武、成德三镇合军讨伐田弘正。元和九年(814年),宪宗发动了淮西之战。李师道欲“倚蔡为重”, [8](P5993) 多次伙同王承宗上表请赦吴元济。他不仅在外交上进行声援,还违反榷盐制度,向吴元济“餽盐,出入宁陵、雍丘间”; [9](P6006) 军事上,“使大将将二千人趣寿春,声言助官军讨元济,实欲为元济之援也。”[9](P7711) 后来索性明目张胆,直接出兵相援。他屡次进攻徐州,败萧、沛数县,与官军对抗。不仅如此,李师道还派遣亡命之徒到处制造恐怖事件:烧毁河阴仓所储军粮;刺杀宰相武元衡,伤裴度;断建陵门戟;预谋焚毁东都等。宪宗以裴度为宰相,坚决讨伐淮西。元和十二年(817年),李愬雪夜入蔡州,生擒吴元济,平定淮西。唐廷威望大大提高,对其它藩镇产生了极大震慑力。就连始终与李师道为伍,在与宪宗较量中两次获胜的王承宗也被迫献出德、棣二州,并遣二子入质。师道大惧,请割沂、海、密三州,并遣长子入质。但他不明治道,为左右群小所惑,又改意顽抗。宪宗多次派遣使者去招抚李师道:元和十一年(816年)六月,命给事中柳公绰宣慰淄青;十三年(818年)命谏议大夫张宿(宿至东都卒,代以左常侍李逊)再次宣慰淄青。宪宗在攻打淄青前夕,仍没有放弃和平解决问题的愿望,多次给予李师道机会,一反攻打他镇时的果断作风,可见他对淄青镇的强大亦畏惧三分。李师道却不识时务,执意顽抗。他上表三道,“凡所陈列,无非怨妄,露其悖慢之词,备在封章之内”。 [14](P634) “初哀狂童袭故事,文告不来方振怒”,即指此事。“去秋诏下诛东平,官军四合犹婴城”。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宪宗发布《讨李师道诏》,削李师道官爵,命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诸道进讨。出人意料的是,号称“东方强镇”,“境内兵士数十万人”的淄青镇与官军交战,连连败北。李师道任命都知兵马使刘悟抵御魏博军队。刘悟颇得民心,军中谣传刘悟当为帅。李师道派人召悟计事,实欲杀之。在兵败势蹙的情况下,刘悟与诸将商议:宪宗所欲诛者只师道一人,不如转祸为福,斩杀李师道以求富贵。计议已定,刘悟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深夜发动兵变,袭杀李师道,向唐朝投降。朝廷仅用了七个多月即平定了淄青镇。淄青镇何以如此不堪一击,迅速败亡呢?我认为这与当地人民对割据的态度密切相关。淄青镇的辖境即齐鲁故地,素称诗书礼仪之邦。我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文化渊源于此,它的重要奠基者孔子、孟子都诞生在这里。这里自古风俗信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观念、忠孝思想深入人心。徐铉称王棲霞“生于齐,得泱泱之风;长于鲁,习恂恂之教。”[4](P9249) 可见当地风俗对一个人成长影响之巨。淄青镇的土著居民生于斯,长于斯,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就会更深一些。不过, 随着来自东北边疆的平卢人的迁入,特别是在李氏父子五十余年的高压统治下,风俗有所改易。“军州民吏,久染污俗,率多犷戾”。 [7](P4242) 陈寅恪先生即认为“淄青一镇亦与河朔同风”,“实由其统治者本从河朔胡化集团中分出者也。”[15](P36) 李正己是高丽人,李氏家族确含有胡人血脉。但是,淄青一镇与河朔三镇有别。土生土长在河朔的藩帅们能代表当地的文化。但是,把外来的统治阶层的文化简单地视为全体淄青人民的文化,则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况且,外来平卢人的数量远较当地土著居民为少,五十余年的外来统治较千余年的文化底蕴更不能相提并论。因此,持传统忠君思想的人应占绝对优势。李师道幕府的高沐、李公度、郭 等人都忠于中央,多次谏止李师道的跋扈行径。而蛊惑李师道为非作歹,为李师道所信任的“皆亡命之徒与皂隶耳”。 [4](P4917) 淄青镇平定后的首任郓曹濮观察使马总,曾深有感触地说:“于以见周公太公之遗风,仲尼之礼教,有所不泯者焉。何以言之?先是元凶事犹未顺,唯此邦众,尚或率从。及显逆谋,多不为用”。 [4](P4917) 这说明当地人民识破真相,发现节度使公然背叛中央朝廷后,会依据深入骨髓、融入血脉的儒家君臣礼义的观念,采取与之决裂的立场。马总为政四年,即能移风化俗,使得人民“恶绝于心,仁形于色”。 [16](P96) 这一方面离不开马总之善政;另一方面说明儒风在当地占主流。这种忠君思想在笔记小说里也有所反映。李师道模仿天子正殿来修建新宫,宫殿建成后,“是夕云物遽晦,风雷如撼,遂为震击倾圮,俄复继以天火,了无遗者。青齐人相顾语曰:为人臣而逆其君者,祸固宜矣。今谪见于天,安可逃其类(注:《太平广记》作戾)乎!”[13](第4集《宣室志》) 这表明青齐人是以李师道的割据为非的。宪宗下诏讨伐李师道后,其属下十二州之中,有两个州的剌史即淄州剌史张 、登州刺史高曙,“以尝谋杀李师道归国,为师道所害”。 [17](P1693) 此外,元和十三年(818年)冬十月,齐州刺史高士荣奏“蒙恩受任,其州犹在贼中,须置行州,及倚郭历城县行印。”[6](P1254) 显然,齐州刺史高士荣也已暗通朝廷。莱州刺史李廷远也是忠于朝廷的,并因此被害。文宗太和元年(827年)正月,平卢军节度使康至睦上言称:“故莱州刺史李廷远,当李师古节制东平之日,庭远为属郡,屡陈忠顺,以沮奸凶,由是父子二人俱为师古所害。其幼子可举才十岁,逐在海中,至今犹在,臣已署军职,请兼授管内一官”。 [17](P1580) 李可举是忠臣之后,文宗遂任命他为淄州高苑县主薄。同书卷140则称元和十四年(819年)九月,“赠淄州刺史张 左散骑常侍,登州刺史高曙右散骑常侍,莱州刺史李廷远洪州都督,莱州长史蔡成,郓州左司马尚振,兖州长史沈皆并赠刺史,皆以尝谋杀李师道归国,为师道所害故也”。 [17](P1693) 莱州刺史李廷远究竟是被谁所害呢?两处记载不一。我认为当是李师道。首先,从史料来源看,“李廷远为李师古所害”这一判断很可能来自李廷远的次子李可举的记忆。当父兄遇害时,他尚是一个年仅十岁的懵懂顽童,况且他“逐在海中”,并不在事发现场。而旌表莱州刺史等一干人等的记载显系源于皇帝的诏书,而且发布于淄青镇平定后不久。我认为其真实性当远较李可举的记忆更为可信。再者,从师古、师道平日之所为分析。李师古曾辟用李某,“公(注:指李某)感深知遇,累抗直言,缕(屡)陈大体,辞颇激切,乃奏授兼监察御史”。 [18](P2063) 李某“累抗直言”而安然无恙,“屡陈忠顺”的李廷远也不至于被害。其实,李师古时期,忠唐之属不在少数。如高沐、李公度、贾直言、李存、郭 、郭航等。对唐忠心耿耿的高沐为李师古的判官,不仅不被疏斥,反而深受器重。甚至李师古临死时,还将选任下任节度使的重任委托给他。延至李师道时,高沐便惨遭杀害。李师道还多次残害心存忠唐之念的属下。综上所述,我认为李廷远被李师道所害的可能性极大。若此说成立,那么淄青镇内有四个州的刺史同李师道决裂,归顺朝廷,比例高达33%(4 :12)。此外,在元和十三年(818年),唐军四面进攻淄青镇,“平卢兵势日蹙,将士喧然”, [9](P7756) 纷纷指斥是奸佞的李文会蛊惑李师道,招致此次宪宗发兵征讨。因众怒难犯,“师道不得已,出文会摄登州刺史,召(郭) 、(李)存还幕府。”[9](P7756) 这说明将士们对李师道的所作所为,颇为不满。李师道将败的数月,已成惊弓之鸟,“闻风动鸟飞,皆疑有变,禁郓人亲识宴聚及道路偶语,犯者有刑”。 [9](P7766) 这种高压政策更招致民众的不满。后来又因修筑郓州城堑,役及妇人,“民益惧且怨”。 [9](P7762) 李师道民心已失,无怪乎“诸军讨伐已来,百姓归投相继”。 [14](P634) 更有甚者,李师道的亲将王承庆(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之弟,师道以兄女妻之),虽是李师道的姻亲,但却“潜约左右,欲因 兵执师道。”[8](P5995)由此可见,淄青镇由上而下的各个阶层,从刺史、将士到普通百姓,都对李师道不满。外而强兵加境,内而众人离心。虽然淄青镇辖地十二州,有军士十万人。但在战争中,能够真心抵抗的人数就大打折扣了。这样,淄青镇的节节败北,被迅速平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从淄青镇的败亡过程可以看出:该镇所处的今山东地区“儒风不坠”,人民反对割据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参考文献:[1] 王赛时.唐代的淄青镇[J].东岳论丛,1994,(2):103-106.[2] 樊文礼. 唐代平卢淄青镇节度使略论[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3,(2):27-33.[3] 孙慧庆. 唐代平卢节度使南迁之后琐议[J],北方论丛,1992,(4):73-79.[4] 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2.[5] 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6] 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又见王寿南.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M].台湾: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研究论文.孙慧庆.唐代治理东北边疆的重要机构平卢节度使[J].北方文物,1991,(4):103.[7]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8]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9]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10] 赵和平.略论唐代海运[A].北京史苑第2辑[C],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107.[11] 日野开三郎.安史之乱与唐朝东北政策的后撤[J],河北师院学报,1990,(4):100.[12]姜密.成德镇的割据特点[J].河北师大学报,2000,(3):104.[13]张固.幽间鼓吹[A].唐人说荟[C],扫叶山房,民国二年石印.[14]唐大诏令集[M]. 商务印书馆,1959.[15]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6]韩愈.郓州谿堂诗序[A].韩昌黎文集校注第2卷[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7]册府元龟[M]. 北京:中华书局,1960.[18]唐代墓志汇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淄青的拼音

拼音:zī qīng

词典解释

唐 方镇名。或称 淄青平卢 ,或称 平卢 。 宝应 元年(公元762年)置, 天祐 二年(公元905年)为 朱全忠 所并。其间节度使 李正己 祖孙三代割据达五十四年之久。 唐 白居易 《贺平淄青表》。 明 张居正 《拟唐回鹘嗢没斯率众内附贺表》:“感以至诚,喜溢 淄青 之詔,陈之大训,荣逾飞白之书。”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

本文地址:https://www.cidian5.com/cidian/VjBTz.html

上一篇:收工
下一篇:表襮
按字母查找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