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是道教用以祀神、修道、传教以及举行斋醮等祝祷祈禳仪式的据点,各个“治”都有固定的建筑物,因此,它含有管理、有序、安定、文明的意思。《易经·系词下传》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因此,“治”是天师道在各个辖区的管理中心,在“治”中设立“祭酒”管理人员职位,也称“都功”,总理辖区的所有事务。在当时,“二十四治”中的“阳平治”为首治,称为 “中央教区”,所以,这里的“都功”地位最高,威信也最高(见天师道六十五代后裔张继禹所著《天师道史略》)。 “天师道”的“治”,在汉代和三国时期称“治”,两晋时期或称“庐”,或称“治”,或称“靖”,又作“静”。南北朝时期,南朝称“馆”,北朝称“观”,个别称寺,唐朝皆以“观”名之。唐、宋以后,规模较大的道教活动点称“宫”或“观”,后来,主祀民俗之神和相关历史人物的建筑称之为“庙”或者“祠”,一直延续至今。
五斗米道的二十四个传教点,多在 四川 省内。首治为 阳平 治。诸治由 张道陵 及其子孙担任首领(称都功)。见《蜀中广记》卷七一。《云笈七籤》卷二八:“二十四治,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治应天二十四气,合二十八宿,付天师 张道陵 奉行布化。”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