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别名杜少陵,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说的是杜甫。
最傑出的詩人,指唐人杜甫。明清文人極為推崇杜甫,故尊其為「詩聖」。見明.楊慎.升菴詩話.卷七.評李杜。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