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吞象,读音shé tūn xiàng,汉语词语,形容十分贪婪。例句有“人心不足蛇吞象,得陇望蜀的人最终结果是交不到好朋友”。 蛇吞象,主要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也有“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典故:一个穷人救了一条蛇,蛇为报恩便一直帮他做到了宰相,但他仍不满足,蛇便将他吃掉了。后来人们以讹传讹,把丞相的“相”误作大象的“象”,于是便有了“人心不足蛇吞象”一说。
《山海经·海内南经》:“ 巴 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后以“蛇吞象”形容贪婪之甚。 元 刘致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则这二攒司过似蛇吞象,再差十大户犹如插翅虎。”如:人心不足蛇吞象。
相傳古時有巴蛇能吞食大象,經過三年,象的骨頭才被吐出。見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身軀瘦長,而象的體形龐大,後世將這種以小吞大的情形,用來比喻人心的貪婪無度。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