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使是古代官名,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相当于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因防边的需要,在沿边及沿海的重要地区设置朔方、河东、幽州、河西、陇右、剑南、碛西、岭南八个节度使,赐有旌节,专制一方,较都督之权为重。安史之乱以后,军事纷起,内地亦相继设立节度使,且使之与行政督察权相结合。宋朝时期,宋太祖削弱了节度使权力。
職官名。唐代所設,掌管一道或數州的軍民要政,當時事權甚重。宋以為虛銜,元廢。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