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和一百刻(百刻制的产生应与漏刻有关),其中四十刻归于夜,六十刻归于昼。四十刻中,每十刻为一段,共四段,加上首尾共五个结点,记为五更。戌初一刻作为一更,亥初二刻作为二更,子时整作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 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1).古代计时单位。因滴漏而得名。每夜分为五更,每一更次分为五点。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国朝 文德殿 钟鼓院 於夜漏不尽刻,既天未晓,则但挝鼓六通而无更点也,故不知者乃谓禁中有六更。”
(2).指更鼓之声。 唐 薛能 《上盐铁尚书》诗:“城絶鼓鐘更点后,雨凉烟树月华新。” 宋 岳珂 《祝英台近·北固亭》词:“倚楼休弄新声,重城门掩,歷歷数 西州 更点。” 清 曹寅 《鹿墟冶堂夜归不及送题扇却寄》诗:“城上虾蟆更点迟,摘船刚过夜渔时。”
古時夜間計時方法。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點,便以幾更幾點計時。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