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亦称“顿了”,与“渐悟”相对。指无须繁琐仪式和长期修习,一旦把握佛教“真理”,即豁然开悟。顿悟之说由来已久,但真正创立学说的是东晋,南北朝时期竺道生。之后禅宗大力主张顿悟说,禅宗的慧能主张“顿悟”就是自视本性,自见本性。又认为“凡夫”和“佛”,并无多大差别,关键在于“迷”和“悟”,而由迷到悟,又只在“一念”之间。 禅宗这种顿悟说,不仅在佛教中产生极大影响,而且对中国哲学思想,特别是宋明理学,产生很大影响,甚至在中国古代诗论,文论和美学思想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加强了中国古代美学思维重直观和静观,重感悟兴发,而不重言谈和思辨这一趋向。
佛教用語:(1)? 謂在一時間證得真理。五燈會元.卷四.薦福弘辯禪師:「如來出世為天人師,善知識隨根器而說法,為上根器者開最上乘頓悟至理。」(2)?證悟一切現象都無真實的生滅變化。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劉孝標.注:「法師研十地,則知頓悟於七住。」
反义词: 漸悟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