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俗称树挂,又称冰花,是寒冷冬季非常少见的一种类似霜降的自然现象,颗粒状霜晶称为雾凇。雾凇分为两种,硬凇和软凇。硬凇和水凇与霜、露都是由于空气和地面物体之间存在着温度差而形成的。一天中看雾淞的最佳时间是早上。 雾凇是由冰晶在温度低于冰点以下的物体上形成的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由于温度急剧下降,雾气凝聚在树木的枝叶上,而形成白色散冰晶称为“雾淞”或“树挂”。形成雾凇的条件苛刻。首先是,既要求冬季寒冷漫长,又要求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既天晴少云,又静风,或是风速很小。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增多。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雾凇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密度小、空隙度高的特点,因此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在形成雾凇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幽静。 “雾凇”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代宋·吕忱(公元420年—479年)所编的《字林》里,其解释为:“寒气结冰如珠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这是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雾凇”一词。
寒冷天,霜雪凝聚在树木的枝叶上或电线上而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杨朔 《春子姑娘》:“有一天,早晨下着好大的‘树挂’,我呵开窗上的冰凌花一望,天空灰蒙蒙地飘着雪粉,院里的树从根到梢挂上一层霜,就像开了一片白花花的梅花似的。”
北方天氣寒冷時,水蒸氣凝凍著樹的現象。常於雪後見到。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