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是中国西南地区苗族、瑶族、侗族等民族的簧管乐器,发源于中原,后来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扬光大,其前身为竽,可一支独奏或多支合奏,在口吹手奏时脚踩节拍起舞,因此又兼舞蹈道具功能。 芦笙总体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演奏时,两手拇指、食指、中指分别按左右两排管孔;口含吹嘴,吹吸均可发音;运用气息和舌尖动作变化,可以奏出各种颤音和震音,还有打音、滑音、倚音等技巧。芦笙分为轻音芦笙和重音芦笙两种,其高低音交相呼,音调多样,气势恢宏。芦笙独奏时音调清雅柔和,合奏时高昂激越。其代表人物有东丹甘、朱国谋、徐超铭等演奏家。
我国 苗 、 侗 、 水 、 彝 、 仡佬 、 拉祜 等族的一种簧管乐器。一般由六根竹管组成。每管从外侧开孔,下端安置铜簧,插入一长形木斗或葫芦内。每管一音,构成五声音阶的一组音。 明 何景明 《罗女曲》:“夜行山中道,何处吹芦笙。” 清 唐孙华 《照孙年五岁日戏堂前偶作》诗:“爱搦芦笙吹短弄,日挝腰鼓沸春雷。”
樂器名。流行於我國苗、傜等少數民族的吹奏樂器。將若干竹管分成兩排,插入木製笙斗中製成。每管根部均裝有huang*片,靠吹奏時振動huang*片發音。蘆笙可分單管、雙管、五管、六管等,以六管最常見。過去多於舞蹈和歌唱時做伴奏之用,現在也用來獨奏。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