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毛之地,汉语成语,原指不种五谷的地方,后指最荒凉、贫瘠或没有被开垦的地方。也作“不发之地”。例句为“傍晚,探险队在一片不毛之地上搭起了帐篷。” 该成语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锡(赐)之不毛之地.”用法为偏正式,作主语、宾语。不毛之地是贬义词。 相关近义词为穷乡僻壤、穷山恶水,反义词为鱼米之乡、天府之国等。相关句子为“君如怜此丧人,锡之不毛之地,唯君王之命。”出自汉代刘向《新序·杂事四》。
不毛之地是成语。
荒涼貧瘠、不生草木的土地。
反义词: 通都大邑 沃野千里
謔稱禿頭。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