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拉丁学名:Bletilla striata),兰科白芨属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以及缅甸北部。 白芨高15~70cm,根茎三角状扁球形或不规则菱形,肉质,肥厚,富粘性。其茎直立,叶片披针形或宽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长鞘状,全缘。它总状花序顶生,苞片披针形,花紫色或淡红色,萼片和花瓣等长,狭长圆形,唇瓣倒卵形,白色或具紫纹。其花期在春季,但依各地气候之不同,晚冬至夏初都可能开花。白芨可盆栽室内观赏,亦可点缀于较为荫蔽的花台、花境或庭院一角。
(1).亦称“ 白芨 ”。植物名。块茎含黏液质和淀粉等,可作糊料,亦可入药。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白及》:“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名白及。”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九:“余丙子使 蜀 ,山路中见白芨花,因得‘西风尽日濛濛雨,开遍空山白芨花’之句。” 赵树理 《金字》:“这位热心帮忙的青年有经验,并没有问我怎样做,就把泥金放在碗底,倒了一点水,用白芨研起来。”
(2).牛名。《太平广记》卷四三四引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 大月支 及 西胡 ,有牛名曰白及,今日割取其肉一二斤,明日其疮即愈。”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