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读音wala、瓦那,异于瓦刺waci。蒙古语:ᠣᠢᠷᠠᠳ,西里尔字母:Ойрад;卫拉特语:Өөрд)是西部蒙古族,元朝称斡亦剌惕、明朝称瓦剌(Wǎlà/Wǎlā)、清朝称卫拉特、漠西蒙古等,意即居大漠(戈壁沙漠)以西。 关系:厄鲁特(蒙古语:ᠥᠭᠡᠯᠡᠳ,西里尔字母:Өөлд)本是瓦剌的一部(厄鲁特蒙古),但在清朝文献中也用来泛指瓦剌。历史上蒙古民族是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古代两分为“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斡亦剌惕、不里牙惕)。到后来为东部蒙古(中央蒙古)和西部蒙古(以瓦剌为主)。“瓦剌”的意思是“草原之民”或“邻近者”。瓦剌分为四大部:绰罗斯(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另有辉特等小部。
(1). 明 代对西部 蒙古 各族的总称。 元 代称 斡亦剌 , 清 代称 卫拉特 或 额鲁特 。居住在 巴尔喀什湖 东南面,包括现 新疆 北部及今 蒙古人民共和国 西部的广大地区。
(2).鱼名。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瓦剌》:“西海有鱼名瓦剌,其目入水则暗,出水则明。凡物皆动下頦,此鱼独动上齶。见人远则哭,近则噬。故西域称假慈悲者曰瓦剌。”
元朝亡後所分出的一部落,約包括現今的新疆北部與蒙古西部。明英宗時,也先其部太師,屢寇明邊,英宗親征,至土木堡,竟被擄。後來也先自立為大元田盛可汗,據有大漠南北地,勢極強,至也先死而衰。清初,漠西蒙古分和碩特、杜爾伯特、準噶爾、土爾扈特四衛拉特(即瓦剌)?。四部之中,以準噶爾最強,乾隆年間討平之。清代官書作「厄魯特」,或作「額魯特」。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