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禁又称“洋禁”,是孤立主义政策的一种,旨在禁止民间私自出海,明代始有谓“尺板不得出海”一说。海禁政策的具体实施随著政策不同而有张有弛,即“严禁”及“弛禁”之分。一般认为,海禁的主要目的是有消灭反叛势力、打击海盗及走私,保障社会稳定等。 海禁政策也限制了外国商人前往本国通商,实际上真正受到打击的更多是本国对外的贸易及渔业。海盗和走私商人的活动亦反而因为海禁而更加猖獗,对本国及其周边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闭关锁国”体现为对海外贸易的各种限制性政策,其中最严重的即是海禁,其次为限制通商口岸。 中国历史上海禁的高峰期是在明代与清代,不仅在政策上有所强化,而且持续时间长达多年。中国的海禁也成为东南亚陶瓷业发展的契机。另一方面,藩属国例如琉球等国家,亦因为海禁的关系,利用独占与中国贸易的契机而获取大量利益。但总体上来说,中国只在明前期,中期倭乱及清前期平定台湾前实行近乎全面的海禁,而其时间跨度却远远短于开海或部分开海时期。
指 明 清 两代禁止 中国 人到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船进口贸易所采取的措施。 明 唐顺之 《条陈水运事宜》:“今岁夏间,圣明念 辽 人之饥,弛海禁,运米賑之。” 清 黄遵宪 《番客篇》:“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鱷。” 李大钊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 广州 是中国开放海禁最早的地方,这是帝国主义最初侵入 中国 的门户。”
關於航海的各種禁令。
明清時代禁止外國人到中國沿海通商,或禁止中國人到海外經商所採取的措施。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