掎角之势,汉语成语,原指从两方面夹攻敌人。现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牵制敌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势。例句为“掎角之势的人,也应付一部分责”。 《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掊之。”用法为偏正式;作宾语。 近义词为犄角之势。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为掎角之势,以防曹操"。
掎角之势是成语。
掎,拉足。角,抓角。犄角之勢指雙方同時下手捕鹿。語本左傳.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掊之。」比喻兩邊彼此呼應,共同夾擊敵方。三國.吳.張儼.默記述佐篇:「玄德與操,智力多少,士眾眾寡,用兵行軍之道,不可同年而語,猶能暫以取勝,是時又無大吳掎角之勢也。」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為掎角之勢。」亦作「犄角之勢」。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