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伏,又称“三伏”,是中国旧历中一年内最热时期的表达形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 古代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初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夏季伏天。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夷水》:“﹝ 杨溪 ﹞北流注于 夷水 ,此水清泠甚于 大溪 ,纵暑伏之辰,尚无能澡其津流也。”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刘彦齐》:“其所藏名迹,不啻千卷。每暑伏晒曝,一一亲自卷舒,终日不倦。”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其山暑伏有蓄雪。”
農曆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起,到立秋後第二個庚日的前一天止,共三十天,每十天為一伏,分為初伏、中伏、終伏三伏。這段期間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稱為「暑伏」。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