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 蘧篨 ”。亦作“ 蘧除 ”。1.用苇或竹编成的粗席。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庶人即草蓐索经,单藺蘧蒢而已。”《周书·韦夐传》:“昔 士安 以蘧蒢束体, 王孙 以布囊绕尸。” 宋 陆游 《舟中作》诗:“蘧蒢作帆三版船,渔灯夜泊 閶门 边。”《明史·后妃传二·庄烈帝恭淑田贵妃》:“暑月驾行幸,御盖行日中。妃命作蘧篨覆之,从者皆得休息。”
(2).身有残疾不能俯视的人。《国语·晋语四》:“蘧蒢不可使俯,戚施不可使仰。” 韦昭 注:“蘧蒢,直者,谓疾。” 宋 王安石 《上执政书》:“盖自古者至治之世,自瞽蒙、昏瞶、朱儒、蘧蒢、戚施之人,上所以使之,皆各尽其才。” 清 李渔 《奈何天·形变》:“那里知道冥冥之中有我这变形使者,能把蘧蒢、戚施变做 潘安 、 宋玉 。”
(3).谄谀献媚的人。 汉 王充 《论衡·累害》:“戚施弥妒,蘧除多佞。”《汉书·叙传下》:“ 宣 之四子, 淮阳 聪敏,舅氏蘧蒢,几陷大理。” 颜师古 注:“蘧蒢,口柔,观人颜色而为辞佞者也。” 宋 黄庭坚 《次以道韵寄范子夷子默》:“持论不蘧蒢,奉身谢夸詡。”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