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英文:Crimean War,法文:Guerre de Crimée,俄文:Крымская война,意大利文:Guerra di Crimea,土耳其文:Kırım Savaşı),又称克里木战争、东方战争、第九次俄土战争,是1853年至1856年俄国与土、英、法和撒丁王国组成的同盟国争夺近东统治权的战争,是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大陆爆发的一场战争,是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主战区位于克里米亚。该战争中俄国总兵力70万,同盟国兵力100万。 克里米亚战争的表面起因是宗教问题,俄罗斯向土耳其提出拥有土境内的东正教徒圣地保护权的要求,被苏丹拒绝,俄罗斯决定以此作为采取军事行动的借口;根本原因是由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俄罗斯想趁机扩大在欧洲的势力,而英法两国反对俄罗斯的扩张,以维持它们在东南欧的利益。1853年,俄、奥断交,俄罗斯开始占领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属国;同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土、英、法、撒等先后向俄国宣战。1856年,该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该战争中俄军损失52.2万人,土英法联军损失51.7万人。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战争,是兵力兵器、军事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火炮枪械和水雷武器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得各国军队重新修正军事学术中的许多原则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英国女护士南丁格尔在战争中赴前线护理伤员,使伤病员死亡率下降,推动了战场医疗的改善和南丁格尔护理制度的诞生。 克里米亚战争充分暴露出了俄国专制农奴制的腐败落后,也暴露了俄皇宫廷内外上下的腐败和制度烂疮,该战争的失败直接导致了俄国此后的农奴制改革。 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于1856年通过的《巴黎和约》使俄国在巴尔干和黑海方向长期侵略、扩张的成果全部丧失,俄国便把矛头转向中亚和远东。1858年,俄国威胁中国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中国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割给俄国,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直至海边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之地。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