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窟(Angkor Wat),又称吴哥寺或小吴哥,梵语意为“寺之都”,位于柬埔寨暹(xiān)粒市,截至2019年2月19日,面积850000平方米,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时为供奉毗湿奴而建,是吴哥古迹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柬埔寨早期建筑风格的代表,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吴哥窟建筑形制为印度教式的须弥山金字坛,由三层逐层抬高的有回廊环绕的长方形须弥台组成。在金字塔式的寺庙的最高层,矗立着五座宝塔,四座小塔排四隅,一座大塔居中。寺庙外围环绕一道护城河,护城河上正西、正东各有一堤通向吴哥窟西门、东门。吴哥窟的造型已作为柬埔寨的国家标志成为国旗的图案。 15世纪上半叶,由于不为人知的原因,吴哥城被废弃,吴哥窟也随之荒芜,直到四百多年后的1861年1月,法国博物学家毛霍德为了寻找热带动物,在柬埔寨的丛林中探索,发现了吴哥窟的主要建筑5座宝塔,才使吴哥古迹重见天日。 吴哥窟的浮雕是整个吴哥艺术的精华,在吴哥窟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等,都有浮雕,内容主要是有关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传说,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话《乳海》;也有战争、皇家出行、烹饪等世俗情景;装饰图案则以动植物为主题。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