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网】-优秀的文字文化查询网站。
字典
  • 字典
  • 词典
  • 成语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词典 > 密教

密教

学习:192 次 更新时间:2023-10-09 14:47:54

  密教 6~7世纪,印度教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逐渐取得了占优势的地位,从玄奘的记述中可知当时对湿婆、毗湿奴、梵天的崇拜极为盛行。8~9世纪间商羯罗创新吠檀多派,使印度教在理论上得到重大发展而空前地盛行。佛教在这种社会潮流影响下开始吸收印度教和民间信爷而逐步密教化,在南印度和德干高原以及东印度出现了金刚乘和易行乘等。龙树菩萨从大铁塔中取出密封的密宗经典,密续。其主要经典为《大日经》、《金刚顶经》、《密集经》、《喜金刚经》、《胜乐轮经》、《时轮经》等。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坛场、仪轨和各种神格信爷为其特征。仪轨极为复杂,对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皆有严格的规定,主张修“三密”,即手结印契(身密)、口诵真言(语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即身成佛。8~9世纪以后,由于印度教的兴盛,佛教僧团日益衰败,内部派系纷争不已,从而日趋式微。后来又由于伊斯兰教的大规模传播,重要寺院被毁,僧徒星散,迄13世纪初,终于一蹶不振趋于消亡。  咒术原本是古印度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原始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善咒和恶咒两种。善咒,是用于治病防身等目的咒语;恶咒,是咒诅他人,使之遭受灾祸的咒语。雅利安人征服土著部落以后,便将它们吸收进自己的圣典,成为婆罗门教《阿閦婆吠陀》中所说神咒的主要来源之一。  对于咒术,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的初期是严加禁绝的。曾明确规定,凡是佛教僧人都不应学习和使用任何形式的咒语,如鬼咒、病咒、水火咒、安宅咒、火烧解咒、鼠咬解咒等等,也不能从事占卜生死、解梦、相手、相面、占星象等活动(见《长阿含经》卷十四《梵动经》)。要想得到解脱,唯有修习戒、定、慧“三学”一途。但到了后来,随着大量婆罗门教的信徒改宗佛教,僧团中出身于“外道”的人日益增多,考虑到这些人的思想底子,释迦牟尼开始允许弟子们使用善咒来治疗宿食不消、毒蛇咬伤、牙痛、腹痛等(见《四分律》卷二十七、《十诵律》卷四十六),但仍然禁止他们使用恶咒,也不允许以咒术谋生。  逮至部派佛教时期,咒语的使用范围更加扩大了。它不仅被用于治病防身,而且被用来降伏外道恶魔,策使鬼神(见《杂阿含经》卷九所收的第二百五十二经)。  大乘佛教兴起以后,为了与外道相抗衡,更是把咒语作为弘法护教的重要手段。他们认为,陀罗尼(也就是通常说的“咒语”),有总持、能持、能遮等含义,它具有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至于忘失的功能。能够于一法之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之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之中,持一切义。摄持各种善法,而遮除各种恶法(见《大智度论》卷五、《佛地经论》卷五),因此,凡是大乘菩萨都必须掌握陀罗尼。  龙树在《大智度论》卷五、二十八还将陀罗尼分为四类:(一)闻持陀罗尼,它能使耳闻之事不忘。(二)分别知陀罗尼,它能区别一切邪正、好丑。(三)入音声陀罗尼,它能闻一切言语音声,欢喜而不瞋。(四)字入门陀罗尼,它能通过听闻悉昙四十二字门(即梵语四十二个字母),体达诸法实相。弥勒的《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举出“四陀罗尼”:(一)法陀罗尼,能记忆经句不忘。(二)义陀罗尼,能理解经义不忘。(三)咒陀罗尼,依禅定力起咒术,能消除众生的灾厄。(四)忍陀罗尼,能通达诸法的实相而不失。凡此种种,对陀罗尼现象进行了解释。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些初期的大乘经,如《心经》、《法华经》等起初并无咒语,但到后来都增入了咒语(这从它们传入汉地时的初译和后来的重译所呈现的差异可以获悉)。至于中期大乘经中使用陀罗尼的情况则更为普遍。《大集经》、《宝积经》、《金光明经》、《楞伽经》等显教要典中均有载录咒语的专章——陀罗尼品。其他典籍中叙及的陀罗尼片段就更多了。  然而,相对于后来的密教来说,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时期出现的陀罗尼法门,仍然是一种专重于事相(指修持实践,相对于宣说教理的“教相”而言)的作法,如明咒(与陀罗尼意思相通。也有的学者主张,将长的咒文称为陀罗尼,短的咒文称真言,只有一、二个字的咒文称为种子)、瑜伽(意为相应)、护摩(意为火祭、火供)等,尚无完整的教理体系,也没有在菩萨行中居于主导地位。那时,陀罗尼法门只是作为显教教法的辅助手段而存在,它从属于显教,是显教体系中的一个成分。  七世纪中叶,著名的密教经典《大日经》(全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在西印度成立,稍后,《金刚顶经》(全称《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又在西南印度问世。以此为标志,宣告了独立的密教体系的确立。为此,人们将这两部大经以前出现的陀罗尼法门,称为前期密教,又称杂部密教、杂密、旧密。而将以两部大经为代表开始的密教,称为中期密教,又称纯正密教、瑜伽密教、纯密、新密。  具有独立的思想体系的密教,与先前的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统称为显教)相比,存在着诸多的不同。  就教主和传教方式而言,显教的教主是释迦牟尼(应身佛),而密教的教主是大日如来(法身佛);显教是释迦牟尼针对不同根器的众生而说的,因而它是公开的、浅显的、随他意的。密教是大日如来自说内心证悟的真理,因而是秘密的、深奥的、随自意的;显教的教法,可以通过自学经典而获得,不一定要师资传授,也不必有特定的仪式。而密教的教法,则必须通过师资传授才能领受,从皈依到成为阿阇梨(导师)都要经历一系列的灌顶(用象征如来智慧的甘露水灌浇头顶)仪式:皈依佛门有结缘灌顶,欲学密法有学法灌顶(又称受明灌顶、弟子灌顶),受戒有受戒灌顶,升为阿阇梨有传法灌顶(又称付法灌顶、阿阇梨灌顶)。而传法灌顶之中,又分为印法灌顶(又称秘印灌顶、手印灌顶)、事业灌顶(又称作业灌顶、具支灌顶)、以心灌顶(又称心授灌顶、瑜祗灌顶)。及其修法,又有种种相应的规式。而所有的灌顶和修法仪式,又都必须在有相应布置的坛场内进行。  就教义和修法而言,显教中的小乘有四谛、十二因缘、十八界、三十七道品等义,大乘有六度、十地等义,而密教则从本体、相状和作用(亦即实践)三方面,建立了由六大(此为体大,指周遍一切法界的本体)、四曼荼罗(此为相大)、三密(此为用大)组成的“三大”学说。  六大,又称六大缘起,指构成宇宙万有本体的六种基本元素,即地、水、火、风、空、识。前五者属于“色法”(物质),后一者属于“心法”(精神)。而六大中的每一大又互具其他五大,此为异类无碍;构成甲物的六大和构成乙物的六大也互具互遍,此为同类无碍。因此,构成众生的六大和构成佛菩萨诸尊的六大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众生和佛的地位也是平等的。为此,密教主张“生(众生)佛平等”。  四曼荼罗,又称四种曼荼罗。曼荼罗(又译曼陀罗)意为坛场、聚集,起初指修作密法时在地上划定的某一区域或建立的供佛菩萨之用的土坛,后来也指按密教经典所说绘制的作供养用的佛菩萨的集体图像。所说的四曼荼罗就是指表现佛菩萨诸尊相状的四种图像:大曼荼罗、三昧耶(意为本誓)曼荼罗、法曼荼罗、羯磨曼荼罗。大曼荼罗,又称尊形曼荼罗,指表现诸尊具足相好容貌的身形图像;三昧耶曼荼罗,指表现诸尊所持的刀剑、轮宝、金刚、莲花等物,以及用手指结成的印契的图像;法曼荼罗,又称种子曼荼罗,指表现诸尊自证法门的种子(象征神秘意义的梵文字母)和真言(陀罗尼,即咒语);羯磨曼荼罗,指表现诸尊的威仪、事业的图像。  三密,又称三种秘密,指密教的三种修行法门:身密、口密(又称语密)、意密。佛的三密体现在四曼荼罗之中。大曼荼罗为佛的身密,三昧耶曼荼罗为佛的意密,法曼荼罗为佛的语密,羯磨曼荼罗则为“三密”的业用,它包括绘、捏、铸造佛像等事业。对于修习密教的人来说,身密,指的是手结本尊的印契;口密,指的是口诵本尊的真言;意密,指的是内心观想本尊,心住三摩地(即进入禅定的境界)。  密教认为,既然众生和佛菩萨的本体是相同的,众生只要通过加持“三密”(又称三密加持),与佛菩萨的性德和境界相应,就能即身成佛,由父母所生的肉身,速疾地成就佛果,而无须像显教所说的那样要经历“三大阿僧祗劫”的久远的时间。  “纯密”即正式的密教是在以曲女城(今印度勒克瑙)为都,建立了五印度大一统政权的戒日王(606—647在位)王朝解体之后出现的,并在以东印度孟加拉的奥里萨为基业发展起来的波罗王朝(600—1139)达到鼎盛。波罗王朝共有十八代。其中第一代瞿波罗(600—705)在摩揭陀建立了飞行寺(又名欧丹多补梨寺),第四代达磨波罗(766—829)建立了超戒寺(又名毗讫罗摩尸罗寺)。飞行寺、超戒寺,连同戒日王时已存在的那烂陀寺,后来成了密教的三大寺院。  纯密分为胎藏部和金刚顶部两大系统。胎藏部以《大日经》为根本经典,因修习胎藏界法而得名。金刚顶部以《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因修习金刚界法而得名。  胎藏界和金刚界,本是纯密在以“六大”为法界的体性和大日如来的三昧耶身(进入禅定境界后的行相)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互相配合的两大教门。胎藏界,又称理性平等门、他受法乐门、理门、因门。它以莲花为标志,象征一切众生都平等地含有大日如来的理性种子,只要修持大悲万行,显现净心,自利利他,就能成就佛身。为此,依据大日如来的“三德”——大定、大智、大悲,而立佛、金刚、莲花三部,并依据《大日经》而绘制修法时必备的胎藏界曼荼罗;金刚界,又称智慧差别门、自受法乐门、智门、果门。它以金刚杵等武器为标志,象征大日如来内证的智德坚固无比,不为一切烦恼所动摇。为了使众生能够“即身成佛”,它提出,将有漏的“九识”转变为大日如来的“五智”,即转第九识阿摩罗识为法界体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以除障成身,自乐法乐。为此,金刚界据“五智”而立佛、金刚、宝、莲花、羯磨五部,并依据《金刚顶经》绘制金刚界曼荼罗。  据金、胎两部大法的共同受持者唐代净住寺海云《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说,胎藏界法由大日如来付嘱金刚手菩萨,金刚手菩萨经数百年传给中印度那烂陀寺的达磨掬多阿阇梨(意为导师),达磨掬多亲自传给善无畏,善无畏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传入中国;金刚界法由大日如来付嘱普贤金刚萨埵(密号真如金刚),普贤付妙吉祥菩萨,妙吉祥经十二代传给龙猛菩萨(即通常说的龙树),龙猛又经数百年传给龙智阿阇梨,龙智经百余年亲自付嘱金刚智,金刚智来华后传付不空,两人同弘此法。  如果撇开金、胎两部初期传授人物上的神话色彩,据史判断的话,那么,在胎藏部中,只有达磨掬多——善无畏——入华,在金刚顶部中,只有龙智——金刚智——入华,即纯密在唐代传入中国前后的这几代传承才是有确凿的史料可证的。  由于胎藏界教法被看作是从果向因下转的化他们,而金刚界法则是从因向果上转的自证门,因此,在印度本土,虽然胎藏部的《大日经》先行问世,奠定了纯正密教的理论基础,但没有多久,它的首席地位便为继出的金刚顶部的《金刚顶经》所取代。流传于后世的纯密经典多与《金刚顶经》有关。  显教以释迦牟尼佛的诞生之地迦毗罗卫、成道之地菩提伽耶、初之地鹿野苑、涅盘之地拘尸那迦,为“四圣地”;而怛特罗佛教则以郁地延那、普尔纳基里、迦摩基那、室利哈达为密教的“四圣地”(此据藏译本《成就法鬘》。若据梵本《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说密印品》,则为:扎奈达拉、郁地延那、保尔纳基里、迦摩缕波)。据学者考证,这密教的“四圣地”其时在西北印度,是怛特罗佛教兴盛的地区。其中,郁地延那为怛特罗佛教的最初发祥地。郁地延那便是《法显传》所说的“乌苌国”,《大唐西域记》卷三称之为“乌仗那国”,其地在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一带。也有的学者认为是在今印度北部的阿萨密。据藏传《八十四成就者传》说,郁地延那是拥有五十万人口都市的国家,由以因陀罗菩提为王的三婆罗国和以加拉因陀罗为王的楞伽普罗国两个小国组成。两国之间有联姻关系。因陀罗菩提的妹妹拉克修米迦罗为加拉因陀罗之妻。  后期怛特罗佛教包括金刚乘和时轮乘。  金刚乘是由郁地延那的因陀罗菩提王(687—717在位)创立的。他著有二十三部密典,其中最重要的是《智慧成就法》。而这部书的内容,在他妹妹拉克修米迦罗所著的《无二成就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据日本佐佐木教悟等《印度佛教史概说》(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版)说,拉克修米迦罗的教义也称“俱生乘”,其徒被称为“萨哈阇”,至今在孟加拉仍能找到这种信仰的痕迹。因陀罗菩提王后来让国与子,专修密法。他的另一个儿子莲花生应藏王赤松德赞的邀请入藏传教,成为西藏密教的实际开创者。  金刚乘以散见于《金刚顶经》中的“大乐”说为立论的依据。它认为,密法的修证是通过智慧和方便两者的结合来实现的。智慧具有静的特性,犹如女性;方便具有动的特性,犹如男性。因而主张通过男女双身修法(又称男女双修)和谐阴阳,体悟空性,进入智慧与方便不二的“大乐”境界。  时轮乘是由金刚乘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它是金刚乘的支派。相传,十一世纪之初,香巴拉国第一代君主耶舍王为了抗御西亚突厥系伊斯兰教徒的入侵,将佛教徒和印度教徒组织起来,授与时轮大密法灌顶,并宣讲时轮教法。由此而形成时轮乘。关于香巴拉国的地址,有些学者认为,它出于密教的虚构,并非实有其地。也有的学者认为,它可能是注入阿拉尔海的雅库沙尔德斯北面的一个地方或印度境外的某一个地方。最早的《时轮经》三千颂便是由耶舍撰作的,他的儿子芬陀利王为之作注(一说《时轮经》及其注释,是1040年以后活跃于摩揭陀国的大时足、小时足两人合撰的)。时轮乘认为,现实的存在像时间的车轮(时轮)一样,倏忽即逝,只有信仰宇宙本原的“本初佛”,才能从由现在、过去、未来三世所限定的迷妄中解脱出来。 香巴拉国其实是佛教的净土之一。  怛特罗佛教在波罗王朝的护持下,一直很兴盛。十二世纪中叶,由于取代波罗王朝的斯那王朝改信印度教,怛特罗佛教日趋衰颓。至十二世纪末,穆斯林袭灭了斯那王朝,并荡涤了一切佛寺,作为怛特罗佛教的最大的据点超戒寺也被平毁,僧众四处逃散,密教因之而在印度本土消失。

密教的拼音

拼音:mì jiào

词典解释

大乘佛教后起的一派,相对于“显教”而言。 唐 开元 年间由 善无畏 、 金刚智 等传入 中国 。自称受于法身佛 大日如来 亲证的秘密法门和真实言教。主要经典为《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两部秘法为“胎藏界”与“金刚界”。仪轨严格复杂,须由上师秘密传授,才能修行。主要修法是通过“三密相应”(结印、持咒、观想)而达到身、口、意“三业清净”,乃至“即身成佛”。流行于 中国 西藏 等地区的,称为“藏密”(俗称“喇嘛教”);传入 日本 的,一般称为“真言宗”。 唐 独孤及 《佛顶尊胜陁罗尼幢赞序》:“故诸法生於假名,非智无以调伏故,大音传於密教,茫茫五浊,客尘覆之。”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

本文地址:https://www.cidian5.com/cidian/qCruGSCd.html

上一篇:文貍
下一篇:沈游
按字母查找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