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网】-优秀的文字文化查询网站。
字典
  • 字典
  • 词典
  • 成语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词典 > 宣风

宣风

学习:216 次 更新时间:2023-10-11 13:34:07

宣风(宣风)地名:宣风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称“仙凤”,以“仙界风景胜地,凤凰择栖之所”而得名。集镇驻地附近昔为界子山,当时古木参天, 茂林修竹,风景秀美,历为御道驿站。南面京口的坪峰山棋盘石相传为仙人临风娱棋之地,尚留有棋盘残局。相传东汉初(公元26年)有一秀才赴京应试,道经此地,停轿小憩,慨言曰:“真可谓仙界风景胜地也”。从此后人习称“仙凤”。又据《昭萍记略》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知府郑淳典将此驿站改建为“公馆”,名曰“宣风公馆”,故原来的“仙凤”逐渐演变成“宣风”了,并沿用至今。??宣风是萍乡故城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文鼎盛、商业发达、水陆交通方便的 小市镇。昔年袁河木帆船通过航,每逢春夏旺水季节,每艘可满载万斤货物,直达南昌。河岸有码头,日泊千帆,历代文人学士宦游至此,多有题诗,以志其盛,有诗云:“日有千人烧香,夜有万盏明灯”。廖廖数语,可见当时宣风之盛。宣统二年(1910年)实行地方自治,为廷风乡,解放后,1950年改属宣风区;1968年宣风、河下、沂源等3个公社和宣风镇、东风水产场合并为宣风镇 革命委员会;1973年河下公社划归 芦溪区;1981年宣风改称为宣风镇人民政府至今。??宣风街道为明崇德年间所建,崇德三年,宣风有蛇皇庙,时年宣风街称为华光街, 横街上有上牌坊(文革中拆除),桥埠头有下牌坊(1985年拆除),两头有城门和护城河,宋建炎邑人 刘荣筹建宣风 大虹桥,元毁。明洪武六年知县 李顺英重建后水圯,正德十三年知县高桂谕、道人李道传募建,后圯。明万历二十三年通判陈启孙改建石桥,后又圯。清乾隆十六年副贡生易上观重建,移里许,改名为思永桥,又称虹桥。桥长80米,宽8米。清道光 癸卯年萍乡知县在宣风镇茶垣村境内袁河东岸集资兴建 文塔,系有铜铃,金属白砖麻石结构,整个造型似一尊高耸的石笋,寓人文鼎盛之意,故名 兴文塔。??宣风镇是 革命老区,在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宜萍两县交通要冲的中心点,也是萍北红军通往井冈山的一条交通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姚斌山奉浙赣省委指示,在境内组织“萍东赤卫队”,举行萍东暴动。彭德怀曾于1929年11月、1930年3月两度亲临宣风指挥革命战争。1930年3月彭德怀率红军主力进军宣风,宣风各地相继成立了 苏维埃政府和建立了赤卫队,1930年冬在排楼京口、红桥山背、茶垣紫瓜岭与来犯安芜军战斗,现在盘田村涧口修建“涧口 烈士纪念碑”。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宣风镇为革命献身的烈士有172名。宣风镇地处萍乡市的 东大门, 地理位置为东经114度11分,北纬27度42分,古称“仙凤”,以“仙界风景胜,凤凰择栖之所”而得名;东邻 宜春市,南与万龙山乡毗邻,西靠 芦溪镇、西北与 银河镇隔河相望,是宜、萍两地相连接的边贸大镇,总面积99.6平方公里,耕地2.55万亩,林地8.5万亩,现有人口3.4万,三二0国道、 浙赣铁路复线和宣万公路纵横穿越于境内,通讯发达、 程控电话、 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已覆盖全镇。宣风交通优势突出,地理位置优越,商贸活跃,信息灵通,水电完备,各类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 石英砂、 石英石、石英粉等,储量多、石质优,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境内有兴文塔等名胜古迹;特色农副产品主要有 花卉苗木、毛竹、药材、茶油、鹅、鸭、生猪和牛羊等,高效养殖、 种植业发展迅速, 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基础雄厚,全镇形成了以鞭炮烟花、水泥、水电、建材、电石、造纸、化工和石英加工等为主的新型工业体系。以荣获“全国500家 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契机,宣风镇充分运用 市场机制,按照高标准的 城市总体规划,高起点的市政设施,高要求的建设举措,高效益的城镇管理,大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结合 旧城改造,不断拓展新城区,拉大城市框架,使城区面积由90年代初的0.6平方公里扩张到现在的2.3平方公里。近年来,累计投资近5000万元兴建了文凤小区一期、二期工程、宣风客运站、自来水厂、农贸市场和 赣西商贸 批发市场及栗湾小区。完善了宣风新街、老街水泥路面硬化、绿化、净化、亮化工程;规划了千亩麻里园工业园区,城镇功能日趋完善,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宣风已成为一个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经贸繁荣、 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赣西商贸明珠”。

宣风的拼音

拼音:xuān fēng 繁体字:宣風

词典解释

宣扬风教德化。《后汉书·隗嚣传》:“今 山 东之兵二百餘万,已平 齐 楚 ,下 蜀 汉 ,定 宛 洛 ,据 敖仓 ,守 函谷 威名四布,宣风 中岳 。”《周书·齐炀王宪传》:“吾以不武,任总元戎,受命安边,路指 幽 冀 。列邑名藩,莫不屈膝,宣风导礼,皆荷来苏。” 唐 杜甫 《鹿头山》诗:“仗鉞非老臣,宣风岂专达。” 唐 白居易 《薛伾鄜坊观察使制》:“俾宣风於廉察,庶乎劳倈诸部纲纪列城。” 清 龚自珍 《对策》:“至 唐 以后,孝义高年之访虽下於朝,宣风美俗之官虽巡於野,而故事具文,了无真意,此所闻於史者也。”

载请注明:转载自词典网 [https://www.cidian5.com/]

本文地址:https://www.cidian5.com/cidian/vfGjM.html

上一篇:瓮声瓮气
下一篇:春棹
按字母查找词典